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金融危机背景下驻青韩资企业调查

时间:2017-01-09 10:45

 报告撰写:任银睦[1]  岳盈盈  调研团队指导教师:任银睦
团队成员:柳  宾  丁金胜  赵立成  刘学琴
2009年10月

 
一、项目说明
本调查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调研山东(2009)”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的项目之一,由青岛市社科院任银睦研究员组织团队完成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及初稿撰写,由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完成报告定稿。
二、调查背景及意义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中心城市和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也是与韩国海上距离最近的城市之一。受地缘因素影响,青岛自古以来就与朝鲜半岛有着绵延的友好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岛抓住了中韩经贸加速发展和韩国国际资本转移的有利机遇,积极拓展与韩国经贸往来的发展空间,大力吸引韩国投资。到中韩建交之前,青岛已经成为韩国在中国投资最集中的城市,韩国也成为青岛第二大贸易伙伴。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随着两国交流的迅速发展,青岛与韩国的经贸往来也日益活跃。1993年12月,青岛市与大邱市(韩国第三大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1994年9月,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设立。所有这些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包括企业界在内的韩国与青岛各界的往来,到青岛投资的韩国企业逐年增多。从1992年9月到1996年,青岛市共批准了864家韩国企业,合同资金达到15.4亿美元,青岛已经成为韩国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最佳投资城市。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迫使不少韩国企业调整投资战略、撤回海外投资,这对在青岛投资的韩国企业形成了极大冲击,但在青岛有关部门的协调、帮助和支持下,这些企业不仅顺利度过了难关,而且许多韩资企业追加了投资,同时还吸引了更多的韩国企业家、商人到青岛设厂兴业。此后,韩国对青岛的投资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到2000年,韩资已跃居青岛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的第一位。青岛已成为中国韩资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也是常驻韩国人最多的城市。
截止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底,青岛已累计批准韩资项目9932个,实际利用韩资117亿美元,占青岛市外资总量的50%左右。另据青岛市外经贸局统计资料,申报参加2007年年检的韩国投资企业近4000家,纳税总额超过17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近45万人,占青岛市全部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的50%左右。
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青岛市引进韩资企业数量锐减,全年共批准韩资企业285家,合同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韩资企业18个,合同外资11720万美元,分别比2007年减少了60%和66%;1000万美元以上的韩资企业7家,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分别比2007年减少68%和77%。
多年来,韩资企业不仅助推了青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也有力地带动了青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青岛市吸引韩资企业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新引进了许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韩资项目,许多已入驻的韩资企业也进行了增资。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关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这两年时间里,我市引进的1412个韩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4.24亿美元)中,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52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6个,已入驻韩资企业增资15.67亿美元。
但从另一方面看,驻青韩资企业有70%从事的是加工出口贸易,尤其是早期来青投资的韩国企业,大都属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污染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他们主要依靠中国的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生存。因此,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税收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变化、劳动力价格和福利待遇的提高等,致使部分韩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一缩再缩。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更多驻青韩国企业受到冲击,产品订单骤减、资金链紧张,一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驻青韩资企业遇到的困难严重影响了青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部分非法撤资、外逃企业的行为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给留守的韩资企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
因此,在当前背景下,通过对驻青韩国企业的调查,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而且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在新形势下稳定韩资企业、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工作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案
(一)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1、调研地选择
青岛现辖七区五市,除市内4区外,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和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均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农为主的区(市),但都分布着数量可观的韩资企业。从总体上说,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属于近郊区,经济发展较快,韩资企业相对集中;莱西和平度属于远郊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韩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少;处于中间地带的是即墨、胶州、胶南。韩资企业数量和发展状况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为了全面了解青岛辖区内韩资企业发展现状,课题组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决定分别从三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市中分别抽取韩资企业相对集中的城阳区、胶州市和莱西市作为样本地进行调查,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推断总体。
2、调研地韩资企业概况
城阳:城阳区是“韩资企业落户最多区域、韩国人居住生活最多区域、韩国料理店最多区域、出访韩国人员最多区域”。截至2009年6月,全区已累计批准韩资企业2998家,开工投产1894家,合同外资40.98亿美元,实际外资26.2亿美元。其中,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韩资企业131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韩资企业63家,有7个韩国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韩资企业吸纳劳动力达到35万人,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劳动力的73%;常住的韩国人有3万人。
胶州:胶州是吸引韩资企业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1989年,第一家韩国对华投资企业——青岛托普顿电器有限公司就落户在胶州,由此开创了韩国企业来青岛投资的先河,拉开了青岛“韩流”的序幕。到2009年上半年,胶州市已建成投产的韩资企业420家,投资总额7.2亿美元,注册资本4.9亿美元,分别占胶州市吸引外资总量的28.8%和28.5%;吸纳劳动力6.2万人,占胶州市外资企业用工总量的55.7%。
莱西:近几年来,莱西市韩资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09年6月,莱西市共有韩资企业189家,占莱西市外资企业总数的53.8%;投资总额8.75亿美元,占莱西市外商投资总额的54.6%;销售(营业)收入48.86亿元,占莱西市外资企业销售总额的50.9%,纳税1.93亿元,占莱西市外资企业纳税总额的58.5%;吸纳务工人员3.36万人,占莱西市外资企业用工总量的70.5%。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于2009年8月份开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得资料。
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内容包括韩资企业基本情况、韩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及产生困难的原因、政府和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韩资企业的需求。
调查对象为城阳区、胶州市和莱西市的韩资企业,按照主观判断抽样原则抽取样本,兼顾企业规模、出口方向、资金来源、原料来源等因素,共抽取350家企业。调查问卷由三地的外经贸局和贸促会组织韩资企业填写。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95.7%。其中,按照规模大小,销售额度为2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282家,占84.2%;25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企业39家,占11.6%;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4家,占4.2%。就产品类型而言,机电产品企业65家,占19.4%;高新技术产品企业18家,占5.4%;化工产品企业35家,占10.4%;纺织鞋帽109家,占32.5%;农产品企业49家,占14.6%,另外还有生产其他产品的企业59家,占17.6%。本次问卷调查抽样误差e=0.036,置信度为96%。
2、访谈法。为了更好的分析当前驻青韩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分别与青岛市有关部门、所调查区(市)领导、企业负责人及企业员工进行面对面访谈,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实地调查结束后,使用国际社会调查界通用的spss11.5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四、调查主要结论
(一)总体而言,驻青韩资企业普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近2/3韩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3/4韩资企业反映订单减少,生产萎缩、销售下降;七成以上预计2009年利润将会减少,六成以上反映资金短缺;近六成韩资企业的员工收入水平没有下降,相对稳定
1、近2/3韩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调查显示,驻青韩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内部管理较差,产品竞争力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亏损较大。其中,仅有11.3%的企业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不大,63.3%的企业表示影响较大(见图1)。



图1  金融危机对本企业的影响情况(%)
2、约3/4韩资企业存在订单减少、生产萎缩、销售下降的情况
驻青韩资企业以产品出口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还有一些企业是国外客户的配套加工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外用货企业限产、停产乃至破产,市场急剧萎缩,而这些加工企业大都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其它市场,很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
调查发现,2008年以来,只有12.3%的企业的订单出现了增长,74.6%的企业订单减少,减少幅度普遍在10%~30%,有的达到了50%,甚至更多(见图2)。如青岛耐克森轮胎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外胎,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及欧盟等国)的订单一度减少50%;青岛永昌因特皮革有限公司订单则一度减少40%。
从生产角度看,由于企业的订单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招工难等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73.8%的韩资企业生产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只有11.3%的企业生产指标出现上涨(见图3)。
从销售角度看,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只有11.3%的韩资企业销售指标有所上涨,13.4%的企业和去年基本持平,75.3%的企业指标下降(见图4)。



图2 与上年同期比,企业订单增减情况(%)



图3 与上年同期比,企业生产指标增减情况(%)



图4  与上年同期比,企业销售指标增减情况(%)
3、超过七成驻青韩资企业预计2009年利润会减少
随着国家给予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能适应升级换代要求的产品的市场逐步萎缩;加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韩元贬值幅度加大,一度贬值幅度高达50%以上,韩方投资者投资成本剧增,利润空间减小。调查发现,韩资企业对自己的赢利预期普遍信心不足,70.7%的韩资企业预计今年的利润会比去年减少,仅有12.3%的企业认为利润有可能上涨(见图5)。



图5  企业利润增减情况(%)
4、超过六成驻青韩资企业资金短缺,八成以上需要金融机构贷款
金融危机一方面使许多国外进口商信用下降、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国内出口企业因对方信用下降,在资金结算方式上更多地采取预收款形式,致使许多交易无法进行,收入减少,资金周转困难。调查显示,61.5%的企业资金不能够满足需要(见图6),83.6%的企业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见图7)。



图6  企业资金能否满足需要(%)



图7  企业是否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
交叉分析显示,此次金融危机中,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的企业受影响较大,接近七成(68.9%);而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获取资金的企业所受影响较小,接近半数(49.5%)(见图8)。
 
  
图8 不同资金来源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比例(%)
5、近六成韩资企业的员工收入水平基本稳定
尽管部分韩资企业面临定单不足、市场萎缩的问题,但由于有劳动法的约束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韩资企业裁员和降低工人工资的现象并不普遍,只是一些韩资企业因开工不足而缩短了工人的加班时间,从而使工人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调查显示,35.2%的韩资企业员工收入基本持平,23.0%的企业员工收入出现增长,41.8%的企业员工收入下降,但降幅不大。这一结果表明,与韩资企业的其它主要经济指标相比,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基本比较稳定(见图9)。



图9  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增减情况(%)
6、六成以上企业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刚刚开始,九成以上韩资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来势较猛,对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很多企业对前景比较悲观。62.1%的企业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刚刚开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只有34.6%的企业认为已经接近尾声(见图10)。



图10  企业对金融危机影响的预计(%)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韩资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以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其中的主要措施有:技术改造(40.6%)、加强管理(59.4%)、裁员减薪(21.5%)、调整产品结构(21.2%)、产业转型(6.6%),表示撤资的仅占2.1%(见图11)。



图11 企业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
(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不相同——机电产品及纺织鞋帽等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更大,而从事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及大型企业受影响则相对较小
1、就行业而言,机电产品及纺织鞋帽等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则相对较小
交叉分析发现,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机电产品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比例最高,达72.3%,其次是纺织鞋帽企业、化工产品企业,分别占61.5%和57.1%。相比而言,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比例最低,为33.3%(见图12)。
具体而言,在订单数量、生产指标、销售指标、对利润的预期及员工收入水平等多方面,机电类企业状况都最差:订单减少、生产萎缩,销售下降的比例均在八成以上,一半以上员工收入减少,3/4以上预计2009年利润将减少。化工产品、纺织鞋帽、农产品类企业的状况也较差,六成以上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下降,四成以上员工收入减少。相比而言,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状况较好,六成左右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保持不降,员工收入减少的比例也较低,为27.8%,对2009年的赢利状况也相对乐观,六成以上预期利润增加或持平(见图13)。
      


图12   不同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比例(%)


     图13   不同产品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利润预期(%)
2、就企业规模而言,规模越小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越大
交叉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大不相同,销售额度越小,受金融危机影响越大。销售额在2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中,65.2%反映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而该比例在2500万美元—5000美元、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中分别为56.4%和42.9%(见图14)。


     图14  不同规模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比例(%)
由图15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的销售额度越小,生产经营状况越差,对2009年的利润预期也越低。在销售额度在2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中,近八成存在订单减少、销售下降、生产萎缩的状况,且接近3/4的企业预计利润将减少;销售额度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状况则较好,约六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保持不降,六成以上的企业预期2009年利润保持基本持平或增长(见图15)。


   图15  不同规模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利润预期(%)
(三)人民币汇率变化、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政策性因素对韩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大,而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和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韩资企业负担
1、半数以上企业反映受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较大
汇率对海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自2005年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使韩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成本增大,利润缩水,投资受到抑制。调查中,半数以上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只有17.3%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见图16)。



图16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在企业主要产品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企业利润影响的交叉分析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机电类企业,占61.5%,高出其他类企业20个百分点左右。
2、近一半企业受出口退税政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历经7次大幅调整。调查表明,尽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支持企业克服经营困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为抵御政府宏观政策变化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客户和国际竞争对手的压力。国家每一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后,国外客户都要求相应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正面影响,而且双方重新谈判和协商也会耗费企业大量的精力。调查中,49.3%的受调查韩资企业认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对他们影响较大,18.8%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见图17)。



图17  出口退税对企业的影响(%)
3、近六成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
韩资企业大多属于出口加工型企业,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们的产品价格空间不断缩小、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当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不同企业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那些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大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则只能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但从整体上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的使赢利企业利润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调查表明,58.8%的韩资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的影响较大,11.9%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见图18)。

 

 图18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交叉分析显示,农产品企业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影响最大,占61.2%,其次为纺织鞋帽、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企业,分别为54.1%、52.3%和48.6%;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受影响较小,为22.2%(见图19)。
图19 不同行业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大的比例(%)
4、1/3以上企业反映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一方面,最近几年,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及消费指数不断提高。按照山东省新的最低工资标准,自2009年1月1日起,青岛市市区和郊区的最低工资分别提高到了760元和620元;另一方面,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合同签订、工资报酬发放、劳动保险缴纳等方面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劳动保险由“三金”变成了“五金”。受此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涨,上涨幅度达到20%以上。调查发现,36.1%的企业反映《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影响较大,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见图20)。
通过对企业产品类型和劳动法实施对公司劳动力成本影响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对纺织鞋帽和农产品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特别明显。这与访谈得出的结论一致。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青岛泰光制鞋有限公司职工人数从2005年的10683人减少到2008年的8142人,下降了23.7%,但工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却增长了20.29%。



图20 《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情况(%)
5、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给韩资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征收土地使用税,外商投资企业20年的“免费午餐”正式终结。本次调查显示,55.2%的企业认为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对他们的影响一般,26.3%的企业认为影响不大,18.5%的企业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见图21)。这说明,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虽然给韩资企业增加了一些负担,但影响不大。



图21  土地使用税的征收对企业的影响情况(%)
6、部分韩资企业招工仍然面临困难
驻青韩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比较大。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部分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招工困难的现象;还有一些服装、玩具、工艺品类企业因工人流动性大而面临招工困难。有些大企业的工人缺口甚至在几千人,其中技术型工人的缺乏最为严重。如青岛泰光制鞋有限公司缺工2000多人;青岛吉明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青岛有你珂部件有限公司分别缺少技术工人50名。
 
小结:
经实地调研及数据进行分析,课题组得出以下结论:
1、此次金融危机对韩资企业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订单减少、销售下降、生产萎缩、利润下滑,员工的工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韩资企业的增资项目计划放缓甚至暂停,新引进韩资项目锐减。多数企业认为金融危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企业自身仍将通过采取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和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金融危机对韩资企业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差异性。从企业规模看,规模越大的企业所受影响越小,规模越小的企业所受影响越大;从不同行业看,高新技术类、农产品类企业受影响较小,而机电类、化工类、纺织鞋帽类企业受影响较大。
3、人民币汇率变化、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困难,土地使用税的征收、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韩资企业负担。
4、部分韩资企业的停产、关闭甚至非正常撤资现象的出现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对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而被市场淘汰。
 
五、调查建议
1、一是应注重调整外资结构,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类企业。目前,我省大量外资企业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属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污染高、能耗高、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调查发现,机电类、化工类、纺织鞋帽类、农产品类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超过高新技术类企业。因此,在今后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应重点引进高投资密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和低能耗、低污染的“四高两低”型企业。
2、优化政策环境,切实减轻韩资企业负担
一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因政府部门的推诿扯皮导致的行政审批效率不高、行政许可办理时限较长,一直是韩资企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服务效能、简化审批手续,切实在用工、用电、用地、建设、产品内销市场等方面为韩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必须按照中央对外资企业收费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严格落实减免项目,坚决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同时充分利用近期国家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帮助韩资企业及时申请电子商务、境外参展、境外考察、信用保险等扶持资金。
三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韩资企业解决技术员工的户口问题,并对韩资企业承担的外地人才的养老、医疗保障费用等做出适当调整,解除韩资企业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是逐步稳定出口退税政策。退税政策和征税政策一样应具有固定性,它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从1985年到现在,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执行了24年,在国际上已经公开化,对以出口为主的韩资企业而言,退税不体现任何利润,但不退税或税率的不断变化则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困难。因此,保持退税政策的相对稳定,可以从政策层面帮助包括韩资在内的各类出口型企业巩固国际市场,有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
3、优化金融环境,加大对韩资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推进韩资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发展和引进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在信贷担保公司组建初期,政府应给予必要支持,除初始资本金投入外,还应让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享受免税或其他优惠待遇,并为担保公司作好宣传工作,使其不断扩大担保面。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加强信贷担保评估人才的培养,在评估过程中配合商业银行共同为企业服务。
二是迅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有效支持。应在协调银行加大对韩资企业贷款力度的同时,抓住央行即将出台的《放贷个人条例》中允许个人和企业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的机遇,提前研究相关具体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试点,为韩资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三是继续加强与驻青总领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大韩贸易振兴公社等韩国政府机构的联系,进一步拓宽青岛各区市与韩国友好区市的合作范围;充分发挥双方各行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强交流与沟通,努力把韩国商贸、会计、法律、金融等服务机构引进青岛,为驻青韩资企业提供国际化金融服务。
4、优化劳资环境,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一是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新出台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一方面要加大对韩资企业负责人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转变传统用工观念,规范用工行为,不断提高工人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对韩资企业的冲击,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向有意前来青岛投资的韩国企业代表介绍我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等,从源头上杜绝可能影响劳资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韩资企业中,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教育、维护、协调、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与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协调,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形成企业劳资关系的自我调节机制,按照法律规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工会应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增进企业工人与外籍员工的友好和团结,逐步建立起依法办事、平等互利、劳资两利、合作共事的劳资关系,共同为韩资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小环境。
三是切实帮助韩资企业解决用工紧张问题。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韩资企业对各类工人的需求状况,根据这些需要,引导各类技校、职业学校有针对性的加大相关工种工人的培训力度。同时,应在搞好岗位对接的基础上,加强与外地,尤其是劳动力输出比较集中的地区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起解决韩资企业缺工问题的长效服务机制。
5、优化生产环境,为韩资企业排忧解难
一是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者联谊会、座谈会和深入企业走访制度,沟通感情,定期了解韩资企业的需求,切实帮助韩资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以情安商、以情感商。
二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韩资企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可以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等各种手段广造声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韩资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三是不断加强对招商队伍的培训,进一步强化重“招商”更重“安商”的理念,全面提高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行精细化、人情化服务,以服务赢得信任、融洽关系、安定情绪、促进发展。
6、指导韩资企业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
一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引导企业借国家扩大内需之机,大力进口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高端产品生产占比,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鼓励韩资企业通过实施精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推动管理创新,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适应发展需要;通过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素质。最终形成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管理制度。
三是推行节能降耗。帮助韩资企业了解和支持我国加强节能降耗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其淘汰、更新落后设备,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的相关规定,切实把节能降耗落到实处,以此来节约成本,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弥补因原材料紧缺、物价上涨导致的利润损失。
 
 
 
 
 
 
 
 
 
 
附录:调查样本背景资料
1、样本的销售额度分布



2、样本的产品类别分布



3、样本的原材料来源分布



4、样本的资金来源分布



5、样本的研发中心有无分布



6、样本的投资效果分布(是否达到投资预期目标)



 
 

[1]任银睦,青岛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