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调查
- 时间:2017-01-09 11:01
报告撰写:吴宗杰[1] 调研团队指导教师:吴宗杰
团队成员:谭延博 王秀娟 刘莹莹 王景新 丁金萍
2009年8月
“文化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撑点,其重要性和高效性早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印证。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更应积极发挥“文化消费”在拉动内需、稳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为了解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现状,客观反映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尽早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山东理工大学于2009年7月开展了此次“山东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调查”活动。
该调查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调研山东(2009)”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的项目之一,由山东理工大学吴宗杰教授组织团队完成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工作。
调查按照主观判断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全省抽取青岛、淄博、德州三市作为调查地,调查对象为当地的城镇居民。此次活动实际调查样本450个,最终有效样本408个。
释义: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通常指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
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比例关系。
基础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看书、听广播、去公园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娱乐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打扑克/麻将、上网、去酒吧/KTV、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看电影、外出旅游以及娱乐性饲养和种植等,这些消费品和服务能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有利于较快地恢复劳动力的再生产。
发展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去图书馆、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展览/会展、字画收藏、去健身房/运动馆、看歌舞剧/音乐剧、艺术培训等,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现阶段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现象较为突出——基础类文化消费的比重较大,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小;从整体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3小时之间,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还较低
1、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现象突出,基础类文化消费比重大,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比重小
调查显示(如图1),位居居民日常文化消费活动前五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看书、上网以及去公园,其中除上网外均属于基础类文化消费的范畴;排名后五位的分别是字画收藏、参观会展、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培训以及看歌舞剧/音乐剧,均属于发展类文化消费。显而易见,目前居民对于基础类文化的消费频率要远高于对娱乐类、发展类文化的消费频率。
通过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活动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基础类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仅体现在消费频率上,更体现在经济支出上。如图2所示,位居居民日常文化消费支出前五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的支出、购买报纸和杂志的支出、上网的支出、购买图书的支出以及购买电子光盘的支出,其中绝大部分为基础类文化消费;位居支出后五位的则均属于发展类文化消费。

该调查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调研山东(2009)”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的项目之一,由山东理工大学吴宗杰教授组织团队完成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工作。
调查按照主观判断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全省抽取青岛、淄博、德州三市作为调查地,调查对象为当地的城镇居民。此次活动实际调查样本450个,最终有效样本408个。
释义: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通常指人们用于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
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比例关系。
基础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看书、听广播、去公园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娱乐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打扑克/麻将、上网、去酒吧/KTV、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看电影、外出旅游以及娱乐性饲养和种植等,这些消费品和服务能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有利于较快地恢复劳动力的再生产。
发展类文化消费主要包括去图书馆、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展览/会展、字画收藏、去健身房/运动馆、看歌舞剧/音乐剧、艺术培训等,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现阶段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现象较为突出——基础类文化消费的比重较大,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较小;从整体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3小时之间,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还较低
1、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现象突出,基础类文化消费比重大,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比重小
调查显示(如图1),位居居民日常文化消费活动前五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看报纸/杂志、看书、上网以及去公园,其中除上网外均属于基础类文化消费的范畴;排名后五位的分别是字画收藏、参观会展、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培训以及看歌舞剧/音乐剧,均属于发展类文化消费。显而易见,目前居民对于基础类文化的消费频率要远高于对娱乐类、发展类文化的消费频率。
通过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活动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基础类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不仅体现在消费频率上,更体现在经济支出上。如图2所示,位居居民日常文化消费支出前五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的支出、购买报纸和杂志的支出、上网的支出、购买图书的支出以及购买电子光盘的支出,其中绝大部分为基础类文化消费;位居支出后五位的则均属于发展类文化消费。

图1 山东省城镇居民日常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

图2 山东省城镇居民用于各类文化消费活动的支出比重
综上所述,我省城镇居民用于基础类文化消费的时间支出和经济支出都要远高于娱乐类和发展类文化消费,三大文化消费之间存在比例失衡现象,从而导致了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不甚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愉悦放松。
2、有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3小时之间
调查显示(如图3),有超过55%的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达到1-3小时,占居了整个调查对象的半壁江山。扣除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的时间,1-3小时的文化消费活动时间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图3 山东省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消费活动的时间
3、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还较低
调查显示(如图4),有超过85%的居民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在50-300元之间,仅有13.2%的居民超过了300元,这与居民用于其它消费的支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图5也显示了相同的结论:仅有8%的居民表示自己用于文化消费的月支出占家庭月总支出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绝大部分居民的该比重在10%以下,其中有53.7%的居民表示自己用于文化消费的月支出占家庭月总支出的比重低于5%。

图4 山东省城镇居民每月用于文化消费活动的支出

图5 城镇居民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月总支出的比重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虽然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活动还以基础类文化消费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类文化消费完全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拿电视节目来说,经调查发现(如图6),有超过72%的居民表示目前的电视节目频道虽多,但节目质量却参差不齐,不少频道广告和垃圾节目“泛滥”。进一步调查发现(如图7),有35%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用网络取代了电视,并且还有28%的居民表示如果电视节目的质量持续偏低,会考虑用网络代替电视,这两者的比重共计超过了六成。因此,基础类文化消费品(服务)的质量值得我们关注。

图6 城镇居民对目前电视节目的态度

图7 城镇居民对于“网络代替电视”的态度
二、导致现阶段我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首要因素是文化消费观念,其次是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再次是个人空闲时间的多少
调查发现(如图8所示),在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原因中,“文化消费观念”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2.8%;其次是“个人的经济水平”,占比为58.6%;位居第三是“个人空闲时间的多少”,其比重为43.9%。

图8 影响我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
这一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已不是居民在进行各类文化消费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反而是“文化消费观念”成为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的主因。
三、从长期来看,我省城镇居民的娱乐类文化消费和发展类文化消费提升空间巨大,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将日趋合理;值得关注的是,居民对政府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愿望较为迫切
1、从长期来看,我省城镇居民的娱乐类文化消费和发展类文化消费提升空间巨大,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将日趋合理
调查发现,我省城镇居民在未来文化消费活动的支出中将逐渐向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倾斜,对基础类文化消费的支出将有所下降。如图9所示,在所有的十七项文化消费活动中,有四项的未来支出预期低于现在,它们分别是购买报纸和杂志、看电视、上网以及购买电子光盘,而这其中的三项属于基础类文化消费,这说明从长远来看,居民对于基础类文化消费的支出将逐步下降;剩余十三项的未来支出预期均高于现在,而它们绝大部分属于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这说明从长远来看,居民对于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的支出将逐步增加。所以,从长期来看,我省城镇居民的基础类文化消费所占比重将逐步下降,娱乐类、发展类文化消费的提升空间巨大,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将日趋合理。

图9 城镇居民用于文化消费活动的现状与趋势
2、居民对政府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愿望较为迫切
调查发现,居民对政府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愿望较为迫切,其中以对“运动馆”的建设需求呼声最高。如图10所示,有超过六成的居民表示希望在所在社区周围建造运动馆,其次分别是展览厅/音乐厅、电影院和图书馆。实地调查的情况也印证了居民对运动场所的渴望:在被调查的小区中,大部分小区没有或者少有健身器材,小区周围可供居民免费运动的场所也不多,居民的闲暇时间多以在小区内散步为主,想参加体育活动却苦于没有场地。不少居民坦言很希望小区周围能有方便参与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踢毽子等活动的场所。

图10 山东省城镇居民对社区及其周边基础文化设施的需求
四、不同城市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一致性,但也存在细微差别
此次调查选择了青岛、淄博、德州三地,分别代表了我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高、中、低三层。调查发现,三地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结构的绝大部分特征上趋于一致,少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居民的经济收入以及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上。
如图11所示,青岛、淄博城镇居民的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5000元之间,此范围的比重分别达到了75.7%和68.5%,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比重分别为10.7%和17.7%,高于5000元的比重分别为13.6%和13.9%。从总体而言,青岛和淄博的城镇居民在经济收入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而德州居民的家庭月收入则与青岛和淄博的差距较大:德州城镇居民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比重达到了41.3%,远高于青岛和淄博,3000元以上所占的比重也明显低于比青岛和淄博,这与三个城市的现实情况也是吻合的。此外,在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中(如图12所示),青岛和淄博的居民都把“文化消费观念”放在了首位,其次是“经济收入水平”;而德州的居民则首选“经济收入水平”,把“文化消费观念”放在了次席,这也充分说明了经济水平对于文化消费的重要性: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居民才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各类文化消费活动。

图11 青岛、淄博、德州三地城镇居民的家庭月收入

图12 影响青岛、淄博、德州三地市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
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的城镇居民,其文化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与居民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收入以及职业关系密切。比如:在参与上网活动的被调查者中(图13),以学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机关公务员等人群居多,这与此类人群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优越、空闲时间较多关系密切;在经常去图书馆、购买图书的人群中,学历层次较高的人要远多于学历层次较低的人;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外出旅游的频率也明显高于低收入者等等。

图13 不同职业城镇居民中上网人数所占的比重
六、两成城镇居民对目前自身的文化消费结构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超过六成的居民感到满意度一般、约16%的居民感到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有78.4%的居民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机对自己的文化消费影响一般或很小,仅有两成的居民表示当前的金融危机会对自身的文化消费造成较大(很大)影响
1、绝大部分居民对目前自身文化消费结构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
调查显示(如图14),有超过六成的城镇居民对目前自身文化消费结构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仅有1.5%的居民表示非常满意,有两成的居民表示比较满意,有超过15%的居民表示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这一方面说明目前的文化消费可以基本满足绝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同时也说明我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图14 城镇居民对自身文化消费结构的满意度
2、绝大部分居民表示目前的金融危机对自身的文化消费影响一般或很小
调查发现,对于目前的金融危机,有超过78%的居民表示对自身的文化消费影响一般或较小,仅有21.6%的居民表示当前的金融危机会对自身的文化消费造成较大(很大)影响。这说明金融危机在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的同时,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是很小的,或者说影响是有限的。

图15 城镇居民关于金融危机对自身文化消费影响的看法
七、调查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影响我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部分文化消费品(服务)的质量、居民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等等。为了达到优化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目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多管齐下,逐步“化解”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
通过图八我们得知,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了优化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应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纸、网络、进社区等多种渠道,积极地对文化产业、文化消费等知识予以宣传,使大众从根本上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真正了解发展文化产业、转变文化消费观念的重要性,从而逐步形成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念、优化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其次,保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虽然经济水平不是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首因,但居民经济水平的高低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再次,保证城镇居民有相对充裕的空闲时间。相对充裕的空闲时间是进行文化消费活动的前提,为此,一方面各企事业单位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不占用职工的休息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给与职工带薪休假等福利,另一方面居民自身也应合理支配自己的空闲时间,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消费活动。最后,采取积极措施,刺激文化消费。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应联合作为文化市场主体的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刺激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有效途径,保证文化消费品(服务)的供给,提高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2、抓住全运会和建设文化强省契机,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应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号召,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用到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中去。除了对传统的道路、桥梁等的建设以外,更应逐步向与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关的事业上倾斜。比如建设一批群众需求呼声很高的工程,如:多功能运动馆(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体育运动需求的场馆)、展览厅、电影院、图书馆等。政府部门应抓住全运会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契机,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广大民众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对于早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3、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文化消费品(服务)的质量
拿电视节目来说,有超过72%的居民表示目前的电视节目频道虽多,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不少频道尤其是地方台广告和垃圾节目“泛滥”;此外文化消费市场上也存在着不少假冒伪劣、盗版侵权、甚至是暴力反动的产品。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对违法违规者予以严惩,切实保证所提供的文化消费品(服务)是“干净的”、是质量过硬的、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附录:
(1)样本性别分布

(2)样本年龄分布

(3)样本文化程度分布

(4)样本职业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