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市民”进入城市主政者视野

时间:2011-11-07 09:58

 

 

    在中国,有2.4亿人从农村奔向城市,寻找幸福和盼头。仅在北京,就有超过650万来京务工人员。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和智慧,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困难,也成为城市主政者更多考虑的问题。

  敞开胸怀迎接“新市民”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市民”一词正悄然代替“农民工”,进入大众传媒和公众的视野。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来京务工人员作为北京的新市民。”日前,在优秀来京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如此表示。他说,要努力为广大来京务工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要在政治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

  不止北京,通过新闻检索发现,在重庆“公租房小区走出‘新市民’”,在江苏江阴“首个二代新市民关爱中心成立”,在新疆克拉玛依“新市民有了家的感觉”……面对农民工,中国城市正日渐敞开胸怀,更多地发出善意。

  分析认为,将外来务工人员称为新市民,彰显中国社会的进步。

  全国13.4亿人中一半在城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4亿。如何改善城市农民工的生活,已成为实行城乡统筹的重要课题。

  生活保障留住“新市民”

  农民工进城,得有地方住。几块塑料布、几块石棉瓦一搭的“住房”,不是“新市民”所希望的。

  为解决来京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近日,北京市颁布规定,将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而在重庆,公租房申请率先打破城乡和内外差别,不设户籍限制,优先考虑农民工。按照计划,自2010年起重庆3年内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其中将近2000万平方米给进城的农民工。

  目前全国已有100多批考察团队去重庆取经。发展福利惠及农民工,解决其住房问题,已经是社会共识并上升到国家意志。

  9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保障房工作,强调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的保障范围。我国保障房制度正在打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向着“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

  除住房问题外,为让“新市民”安心工作生活,关系农民工生存的各项需求正在逐步纳入城市建设的工作范围。目前,帮助农民工拿回拖欠工资的绿色通道在各地纷纷开通。在医疗保险方面,提供便捷结算服务,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更多关怀投向“新市民”

  “新市民”需要的不只是物质关怀,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文化生活也是他们的期盼。

  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1.5亿元,为53万多来京务工人员提供了技能培训。在不少城市,农民工培训、“新市民班”正让农民工受益。在成都,截至今年7月,已有12万农民工在新市民学校“脱胎换骨”,与城市居民共享城市文明新生活。

  在全中国2.4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六成,解决好其子女教育的问题是满足“新市民”诉求的重中之重。近5年来,北京市已投入164亿多元,解决42.9万来京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读问题。

  近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城市生活远非完美。农民工兄弟“旭日阳刚”组合用歌声唱出了生活的艰辛:“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当前,子女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农民工养老等,仍是社会难题。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拥抱农民工,城市仍有不短的路要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11-07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1021856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