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谁在放养野鸡大学

时间:2015-06-09 10:00

 

 

  2015年官方版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还没有发榜,民间版的“虚假大学警示榜”则提前发布。在210所虚假大学中,标注办学地点为北京的超过95所。这些虚假高校大多打着“中国”、“北京”字号,在舆论场上引起轩然大波。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相关敏感新闻词监测发现,舆情信息达64252条,其中新闻10000篇,论坛及博客16295篇,微博31867篇,微信6090条。

  泱泱大国首都,正规高校林立,假名字,假注册,假文凭,假认证的虚假大学何以泛滥横行,又是谁在放养“中国”、“北京”字号的“野鸡大学”呢?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管理部门打击不力、失职的具体表现。

 

  “野鸡”大学带活“一条龙”产业

 

  有媒体报道说,2013年全国“野鸡”大学约有150所,到了2014年增加到210所,今年全国高考在即,正准备大张旗鼓招生敛财的各类“野鸡”大学被媒体曝光后顿时鸡飞蛋打,销声匿迹。不过,有舆论认为,只要知假买假的需求大量存在,“野鸡”大学就会改头换目,重现江湖。

  北京等地方媒体报道说,“北京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科技师范学院”等近10所虚假大学的网站仍能正常浏览。江苏省在2014年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亿元的网络诈骗案,牵出全国31个省份的25万人参与购买虚假大学毕业证书。

  虽然现在舆论围剿“野鸡”大学,但是有网友在互动空间上透露,一些“野鸡”大学暗度陈仓,不再以租借校舍办学的形式出现,纷纷转型建设一批高、大、尚的“大学”网站,直接买卖文凭,且收益高,见效快,风险低。与“中国”、“北京”字号“野鸡”大学协同发展的还有搜索百科、网页词条,以及配套的虚假毕业证书查询认证网站。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教育部官方学历查询的网站只有一家,网上搜索却有10多家学历查询网站,部分网站查询的学历文件并非全部是假文凭,真真假假鱼目混珠。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每年招收1000多名学历教育学生,给学校贡献6000多万元利润。有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给大学本部贡献的收入是以亿元为计量单位的。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被边缘化,缺少归口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成为一些高校创收的“摇钱树”。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互动空间上有36.8%网友认为,“野鸡”大学不是一夜之间建起来,部分还与正规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规大学不作为,“野鸡”大学就横行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一个现象是2010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为630万左右,到了2015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预计达到749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一同水涨船高发展的是“野鸡”大学。

  另一个现象是,国内对滋生“洋野鸡”大学的土壤与祸害还没有完全铲除干净,越来越多的“土野鸡”大学又出来混水摸鱼。据中青舆情监测室调查,在网络互动空间上,有26.4%的网友认为“野鸡”大学横行是当下国内就业压力大的产物。有19.7%的网友认为,正规大学和“野鸡”大学的区别就是“一个有证,一个无证”,共同点就是“都学不到东西”。

  正规大学在育人理念上出现了偏差,教育质量上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文凭放在首位,能力培养退居次要位置,不仅影响了正规大学的形象与声誉,而且也促进和鼓励社会上一部分人转而追求成本低、时间短的 “野鸡”大学证书。《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说,假文凭能够谋利,与真文凭不过硬有很大关联。

  《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近日报道说,全国百优县委书记评选之际,黑龙江省拟推荐的某县委书记公示的加州美国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被指为“野鸡”大学学历,因为在教育部2010年底公布的一万多所正规留学高校名单中查无此校。

  据有关媒体分析“野鸡”大学泛滥的重要因素是,国内社会中,求职、升职的“敲门砖”还是学历,尤其是在一些机关与单位内部考核中密切相关。假文凭花费不多,也不会被轻易发现与认证真伪,低投入、低风险换来的是现实的收益与光明的前途。

  同时,也有一部分“野鸡”大学为了逃避教育、网信部门的监管,把其网站的服务器设在境外,经常更换注册域名等。

  “北京成为‘野鸡’大学的高发地,耐人寻味。”有关媒体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认为,正规大学名称被克隆,信息被盗用,声誉受损害,却不举报、不报警,令人费解;考生和家长相信潜规则,认为只要掏钱,分数再低也能上大学的心态令人深思。

 

  有关部门公布正规大学名单不等于高枕无忧

 

  民间版的“野鸡”大学警示榜出炉后,社会舆论就在关注官方版的虚假大学名单何时发布。教育部有关人士回应媒体报道说,教育部官方网站会公布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名单,但是不会公布官方版虚假大学名单。

  “不是公布一份正规大学名单就了事了。”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31.3%的网友在互动空间上认为,有关部门公布正规大学名单不等于高枕无忧,应严厉打击“野鸡”大学。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等学者质疑说,一些“野鸡”大学年年被曝光,教育部门对本地的高校情况心知肚明,要揪出“野鸡”大学并非难事,在取缔“野鸡”大学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缺位”;在某种意义上,息事宁人的传统管理方式放任、纵容了“野鸡”大学的违法违规行为。

  对“野鸡”大学保持猛烈攻势的还有《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舆论普遍认为,媒体都能发现这些“野鸡”大学,监管部门去哪儿了?监管者在发现“野鸡”大学中后知后觉已经不妥当了,如果还不积极打击更是监管部门的不是;打掉“野鸡”大学,是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作为或慢作为失去的将是公信力与民心。

  对“野鸡”大学泛滥的现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策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青舆情监测室建议,教育、公安、网信、工商、银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媒体披露的210所“野鸡”大学按图索骥,一网打尽;对“野鸡”大学保持严厉惩治态势,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中青舆情监测室还建议,中央与地方政府要从源头上治理,努力构建“不唯文凭”、“重学历更重能力”的人才观,以及科学的人才评价考核体制机制,改变社会对学历的盲目崇拜现象,才能彻底铲除“野鸡”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李剑平)

 

来源:青年商旅报

2015-6-9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1021856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