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女生酒店遇袭,拿什么安抚公众的恐惧不安?

时间:2016-04-07 09:14

 

 

  4月5日晚间开始,一条“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消息在新浪微博平台开始热传。网友@弯弯_2016上传了视频及长微博,讲述了自己在4月3日入住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的可怕经历:弯弯(化名)在酒店楼道内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弯弯大声呼喊求救,直到一位女房客出手搭救,陌生男子逃走。

  这条时长约3分38秒的视频显示,整个遇袭过程,没有任何安保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出面阻止。

同时,弯弯表示,事件发生后,酒店、派出所、携程三个方面的回应令人失望。     女生酒店遇袭的经历触动了公众心中的缺乏安全的情绪敏感点,瞬间引爆网络。和颐酒店及母公司如家酒店集团等相关部门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发酵到现在,舆论对此事件的看法分为几类:

  第一,大部分人对女孩遭遇表示同情,认为酒店管理存在问题,必须整改;

  贵州省总工会宣传部调研员周君良:酒店要负责任,不能仅仅是道歉,还要赔偿。要通过此事件,警示全国酒店业,加强安保,特别是对女性的保护。

  《奇葩说》辩手马薇薇:这件事跟女生本人是否与犯罪嫌疑人是否情侣关系,犯罪嫌疑人是否醉酒毫无关系。他俩就算在酒店开房过结婚纪念日,在女性明显反抗的情况下,酒店都有义务保护住客安全,警方都应及时立案。

  第二,大部分人对事件发生后酒店、派出所等部门的推诿行为表示不满,关注事件处理结果;

  媒体评论员周明华: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是在于如何让人免于恐惧的体系设置,一直未搭建而成。安全,还是安全,永远是一道重要的民生命题,需要全力去解,而非推诿塞责。

  @biubiubiu北:这次的事件,到了微博上上了热门,才有【协助调查】之类的官方回答。这居然是一个微博报警最快的国家。难道,一定要血溅当场,才能算严重?才需要立案?

  第三,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反思社会冷漠,呼吁加强自我保护,鼓励见义勇为;

  作家韩寒:别再明明可以施以援手的时候,因为误会或冷漠而放纵了邪恶,别觉得正在撕扯的男女就一定是恋人,强行抱走孩子的就一定是父母。我们也应在类似事件中施以援手,保护他人,也是一种保护自己。

  《时尚芭莎》人物及专题总监、上海作协会员@祝小兔:即便不是这次女孩遇到恶棍,不论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儿童,所有的暴力都应该立即被制止,陌生人的插手是个体对个体的同情和理解,也是对自我的保护。女孩们要保护好自己,同样那些见到如此困境的路人,哪怕投入一些关注就可以打压嚣张。可怕的不是力气的薄弱,是旁人的事不关己和冷漠。

  小部分人认为,不排除有酒店同业竞争者对此事件有“推波助澜”的可能,或涉嫌炒作。

  对此,华美首席知识专家赵焕焱指出,应该没有人会愿意用牺牲自己的品牌来炒作,我认为炒作的可能很低。但是无论真相如何,作为酒店运营者,如家必须要做好服务和管理,操作程序对于任何情况都有应对规范,这也值得所有酒店引以为戒。和颐事件反映出该酒店没有操作程序。安全和卫生是酒店第一要务,操作程序都应该明确应对措施。”(转自“商业见地网”)

 

  舆情点评

 

    曹林:我们都害怕成为和颐酒店遇袭的女生

  女生发微博引发舆论强烈关注后,当事酒店才发了一个没有道歉没有安抚的声明,早到哪里去了?当遇袭女生在声嘶力竭地向你们求援时,你们在干嘛?当遇袭女生在事后找你们解决问题时,你们在干嘛?当女生求告无门而到微博上求助时,你们在干嘛?如今才回应,是真的在意顾客诉求,还是在意成为热点事件后的汹涌舆情?

  我看了一下这家酒店的微博,平日也就发些鸡汤、卖萌和宣传稿,转发一些段子,没有与顾客的互动,没有对客人投诉的反馈,也没有体现对网友意见的重视。――管理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这起骇人听闻的袭击事件,警方已经介入调查,酒店的安保为何形同虚设,袭击女生的暴徒到底想干什么,暴徒与酒店到底是什么关系,女生所质疑的酒店营业资格等问题,必须给当事女生和公众一个交代。

  一个管理如此混乱的酒店,应该不只是这一次的问题――出了这样恶劣的事情,应该是无数问题的集中爆发。深挖狠挖,把这家酒店的问题都挖出来。不仅是这家酒店的问题,还有很多类似酒店,貌似严格的安保之下,那些小卡片是谁发的?

还有必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其他维权途径似乎都失效了,逼得这个女生不得不到微博上求援,用微博的围观去倒逼相关单位的重视。不是每一个被侵犯的发女生都“有幸”遇到一个不那么冷漠的路人,不是每一个事件都能“有幸”成为被刷屏的热点,拿什么安抚公众的恐惧不安?我们需要勇敢的朝阳群众,需要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路人,需要不渣的酒店,更需要一求助就有回应的救济途径来消除我们的不安。(综合自网络)(中青舆情监测室-周婉娇)

 

来源:中青在线

2016-4-7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1021856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