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调”而不“研”非“理”也

时间:2019-08-15 09:24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把党的部署与各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倾听社情民意、破解问题矛盾。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

调研,顾名思义,“调”即实地调查,到现场去查看、掌握真实情况;“研”即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现在只兴师动众、稀里糊涂走过场,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断头式”调研,不仅丢掉了调查研究的初衷和功效,也让“迎调”成了基层的新负担。笔者认为,“调而不研”这种“怪味”的产生,上级领导和基层同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层的“形式主义”是让调研“变了味”的“反应条件”。一些基层同志在安排调研路线时往往都准备“精品村”,并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希望在上级领导面前亮成绩、添光彩。避开“脏乱差”的落后村,怕上级领导调研不成反被群众围堵。其实,任何一级领导都应牢记为民初心,面对群众上访亲切接待、解决问题,而不应避而远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从基层同志开始“马上就办”,那么由于“踢皮球”而积攒的群众围堵现象就会随之减少,没有避开“脏乱差”直奔“精品村”的“形式化”,“调而不研”失去反应条件,“怪味”就不会生成。

上级的“面子”是让调研“变了味”的“催化剂”。通过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调研人员也常以‘陪同领导的级别’来定性县区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调研领导的尊敬程度。”显然,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为了体现出对调研领导的“足够重视”,很多基层领导会成为“陪调员”,因此形成了“兴师动众”的局面。调研的初衷和功效是通过真实的调查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兴师动众、稀里糊涂地走形式、走过场。笔者认为不打招呼、直奔基层的方式更能提高实地调查的真实性,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只有牢记为民初心、扎实调研,才不会出现“调而不研”之“怪味”。通过切实有效的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让群众真实感受到“调查研究”这个为人民服务的“传家宝”的价值,才是调查研究应有的“味道”。

    来源: 人民论坛网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1021856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