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中国“好感度”创30年新低
- 时间:2008-12-09 14:00
12月6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一项民调引起中日两国舆论界和民间的关注。该调查称,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只占三成多一点,这一比率创下了1978年此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这一结果令人略感意外。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认为,这或许与今年发生在中日间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有关。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内阁府于今年10月9日至19日对3000名日本人进行了此项调查。对中国“有好感”者为31.8%,比去年下降2.2个百分点,对中国“没有好感”者为66.6%,比去年增加3.1个百分点。从以往调查来看,1980年时对中国抱有好感的日本人最多,达到78.6%,之后就逐年下降。
为何日本人的对华好感度这么低?日本媒体认为与中日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虽然中日两国都致力于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但由于接连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日本人的对华感情没有得到改善。《读卖新闻》称,今年是日本人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关心的一年,由于中国毒饺子等事件,日本国民的对华感情已经严重恶化。
据刚刚参加了12月初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交流会的《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孟宇红介绍,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为何下降,也是这次中日媒体人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日本媒体将原因归结于中国的食品安全以及人权问题等,而中方则认为,日本媒体应该反思自己在其中起的作用。她举了一个例子,在交流会上,中方媒体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当天《产经新闻》的网页。在中国新闻的栏目下,排在前面的几乎都是“负面”新闻,包括欧洲批评“中国判处一名间谍死刑”、“中国大批民工失业”等。只有一条“上海一座高楼开建”勉强算是“正面”新闻了。尤其是众多这类新闻中还夹着一条“解放军进入高尔夫球场!?”的假新闻。当中方指出作为证据的照片中的“解放军”实际上是一名保安时,《产经新闻》代表辩称,那条新闻是他们引自某大新闻通讯社的。他还称,《产经》是在客观报道事实。但中方代表指出,报道的自由不等于自由的报道。给中国提建议可以接受,但如此集中的此类报道会给日本读者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印象?
孟宇红说,通过与日本媒体的交流,有一点给人印象很深,就是日本人,至少是媒体界的不安。对崛起的中国的不安、对中美关系走近的不安、对日本政局不稳定和经济衰退的不安,进而对日本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上有可能被边缘化不安。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另外,日本媒体7月份曾发布过一个中日双方民众对对方看法的民意调查。当时的结果是,日本民众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只有19%,创下1988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且与中国民众认为日本可以信赖的56%形成对比。这次日本内阁再次发表类似的民调结果,暂且不论这个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如何,但这对中国百姓的对日态度多少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一位日本同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这种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难免以偏概全。其实无论日本人对中国好感如何,中国对日本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亲密对手和伙伴。听说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增加了,这说明中国人变得大度了”。
来源:《环球时报》
2008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