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91.8%的民工无社会养老保险
- 时间:2008-12-14 18:29
中国外向型加工企业的停产和倒闭,引发失业民工向农村回流,而回到农村后,部分民工将因为没有承包地或有地被征用和被流转,面临无地可种难题。
民盟重庆市委调研室和綦江县政协曾联合组成调查组,就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对中东西部的10个省市、20多个区县的16268位民工和家属,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研,发现有91.8%的民工无社会养老保险;而在被调查的农村家庭中,有21%的被调查户家中有两人以上没有承包地。
发起调研的綦江县政协原副主席冯秀乾告诉《财经》记者,尽管该调查已于去年结束,但是揭示出来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在社会保障普遍缺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土地,民工在失业后将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在农村地区,如果家里有两个人没有承包地,将很难依靠土地来养活全家”。
农民没有承包地主要有两种情况:原本就未分配承包地和承包地已被征用。因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和耕地被征用,农民能承包的土地越来约少,而在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超生民工中,有很多就是因为受到违法生育惩罚,没有分到承包地,靠外出打工自我养活的。
导致农民无地可种的原因还有承包地流转。很多民工在外出务工时,家里的承包地大多流转给他人种植。根据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局和劳务办今年11月13-24日的联合调查,目前黔江区已回流到乡的民工约为3.57万名,在他们当中就有8.23%的表示,因为承包地已经流转,无法开展农业生产。
重庆每年输出近700万民工,其中有300多万输往沿海地区。综合重庆多个区县的调查,区县民工回流总量多在输出量的30%以下,民工回流量已超过15万人,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壮年为主,从事产业主要以电子加工、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企业以及建筑行业为主。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今年11月中旬的调查显示,尽管民工在回乡后多想在本地就业,因为在西部地区就地就业机会少和技术不适应,以前主要从事初级加工工作,回乡后将很难找到工作。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在回流的民工当中,有92.86%的想就近务工,但因用工需求不足无法就业。
综合重庆多个区县的调研,因为无地可种、不会种地和不愿意种地,在回流后就不愿再外出打工而从事农业生产的约占回流民工的20%左右,导致民工回流后大多闲散在家。同样以黔江区为例,在已回流的3.57万民工中,占44.57%的没有具体就业目标,目前在家靠吃老本度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数据,在重庆,农民收入中有约43%来自务工,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势必影响明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来源:财经
20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