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89.6%的人确认高考改变自己命运

时间:2008-03-27 10:35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81%的人参加过高考

    当王金水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正在源和堂蜜饯厂削地瓜。当时,削100斤地瓜能赚到两毛八分钱。当初那个工厂里默默无闻的初级工,现在的身份已经变成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科研处主任教授了。

    在全国3600万因高考而改变命运的人当中,王金水的故事并不算传奇。

    在受访者中,81%的人参加了高考,其中65%的人说,参加高考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高达89.6%的人确认自己的命运因高考而发生了改变,其中32.0%的人甚至觉得“高考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种命运的改变,尤其体现在社会中下层人们中:57.6%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考生觉得自己的命运通过高考被彻底改变了;而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考生中,认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仅为16.2%。类似的情况还体现在农村考生身上——在被高考“彻底改变命运”的人当中,农村考生的比例占了69.1%,远高于城镇考生(30.9%)。

    十几年前,山西省的县级中学里随处可见的一条标语是:同学,记住,你的身份是农民!老师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刺激”,鼓励乡村学生用功读书。有读者在来信中提到,几十年来,“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是农村雷打不动的事实。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考上大学对农村孩子最重要的作用是“转户口、吃皇粮、包分配”,一旦考不上,这辈子的身份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农民”二字。

    有学者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举措,是近30年来唯一的、没有争议而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制度改革。“恢复高考”开启了“文革”后中国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的一扇大门,同时也向世人宣告: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来了。

    谈到高考对自己的影响,75.2%的人首选“开阔了视野”,70.7%的人觉得“学到了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众认同的“高考的影响”当中,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改变了身份”(46.0%)和“让我走出了农村”(41.4%)。

    90.5%的人感觉本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考

    正因为高考直接连接着命运,30年来,它给考生及其家庭带来的压力几乎是与日俱增的。

    调查显示,58.6%的人,在高考前曾经因为紧张、焦虑而失眠,其中11.2%的人更是表示“经常失眠”。纵观30年,越是早年间参加高考的“前辈”,这种焦虑的感觉越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们的压力逐年增大,失眠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有趣的是,即便多年后,不少人对高考时紧张焦虑的感受依然历历在目。在这次调查中,有52.8%的人承认自己曾经梦到高考的情景,其中10.2%的人甚至表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作为考生的大后方,家长们的重视和焦虑也逐年积累。调查中,70.8%的家长在孩子高考时感到焦虑,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考生本人!除了跟着着急,父母们还竭尽所能地给家里的小考生减轻负担增加营养:25.8%的考生高考期间“家务活都不用干了”,23.3%的人感觉“饭菜质量明显提高”,15.1%的人“突击补充了各种营养药品”,甚至6.8%的人自称高考期间“在家里地位显著提高,说一不二”。

    岂止家里如此,整个社会也一年比一年为高考紧张:禁止施工,考点外禁止鸣笛,考场外交通管制,110和120联动,甚至飞机改线,公交挪站等考生优先的措施相继在各地出台。正如调查结果中体现的,90.5%的人感觉本地政府越来越重视高考。这种“重视”体现在:“高考期间各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后勤服务”(64.7%),“把高考成绩和大学录取率作为考核学校业绩的标准之一”(64.3%),“政府出资奖励当地的高考状元及老师”(52.9%)等等。

    70.4%的人觉得高考之外成功再无他途

    高考“地位”之所以如此高,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渠道。本次调查显示,70.4%的人认为除了高考,社会并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成功途径。在这里,44.8%的人选择了“不太多”,22.7%的人认为“很少”,而2.9%的人则觉得“根本没有”其他途径。

    30年来,“大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天堂重返人间”的心理落差。早年间一考即成“天骄”,近几年,“天鹅”都快成“丑小鸭”了。调查中,82.3%的被访者认为“现在大学生的身份贬值了”。

    尽管如此,公众对大学生活仍然充满了浪漫幻想。“大学里,云都是彩色的”之类的励志口号,往往是高三老师给学生们打气鼓劲的最有效方式。调查显示,在31.3%的人眼里,没有上大学的人生要逊色一些,13.6%的人甚至觉得,上不了大学的人生就是灰色的。在面临“好一点的高职院校”和“差一点的大学”这两种选择时,多数人(46.0%)坚持选择上大学,而城市学生选择大学的比例更高。

    至于原因,受访者认为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走入社会之后,会在很多时候受到影响和限制,具体体现在:就业(79.9%)、职称评定(70.0%)、职位晋升(66.0%)、择偶(54.5%)等多个方面。

    61.3%的人肯定高考的最大受益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30年前,恢复高考对全社会的最大意义莫过于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感。这种追求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给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提供了自我奋斗、合理竞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30年后,当时间定格在2007年夏的时候,人们对于高考的公平性,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调查显示,49.9%的人认为高考“很公平”或者“比较公平”,78.0%的人认为30年来全国统一高考之所以得以存在,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是一个基本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换句话说,相比于其他各种选才方式,考分,始终被最多的人视为社会公平的标志。

    武汉大学教授、恢复高考的倡议者查全性先生也一直这么看。他认为,在理论上,也许有更好的方法来选才,但现实中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事实上,中学老师的评语是最符合学生真实情况的,可是如果以此为大学录取标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不管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在一段时间内取消高考都不合适。”

    在公众看来,不管在哪个年代,从高考中受益最多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61.3%)。至于调查中列举的其他备选项,如“考试技巧高超的人”(39.9%)、“有关系的人”(31.4%)、“有权力的人”(31.0%)、“有钱人”(27.4%)等等,被公众认同的比例就要低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身处农村或乡镇的受访者中,认同高考“很公平”(7.3%)或者“很不公平”(11.9%)这两个极端评价的比例都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城市考生由于发展机会更多,在评价高考时的态度也更平和,他们对于高考公平性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比较公平”、“一般”、“不太公平”等几个中间选项上。

    62.4%的人感觉高考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

    高考,太致命了。在它面前,几乎每个考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事实上,这种压力笼罩着整个高中阶段。调查中,58.0%的人觉得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高中阶段的压力最大。

    在这样的高压下,“基础教育”也越来越与“负担重”联系在一起。在本次调查中,49.2%的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负担最重。这些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国家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学业负担重”之所以让人们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个最直观的表现是,现在的孩子们“小眼镜”多了,身体素质差了。正像有报道提到的那样,很多中小学的运动会记录还是20年前创下的。

    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62.4%的人把基础教育负担重的责任直接归结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公众面对高考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谈到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50.3%的人表示不满意,而认为“基本满意”的,仅有13.5%。如何解决好素质教育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从教育部传递的信息看,将是今后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中,86.1%的受访者认为,这个责任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来承担。

    30年过去,无论城乡,考生对高考的路径依赖更强了

    30年前,对大多数人来说,要想改变命运,高考是唯一的渠道。30年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面临的机会和选择却远不止高考一条路了。即便如此,谈到高考的影响,调查中多数人还是认为,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高考的影响力都在加强。

    对农村考生来说,47.6%的人觉得“高考仍是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热度有增无减”,而在城市,持“城市青年对学历和学校的要求更高,对高考的依赖性增加”这一看法的人也达到了51.7%。相反,对于“大学学费增加,农村居民因教育致贫的比例增加”(18.3%),“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就业难,投入多产出少”(22.5%),“城市青年的选择更多,不再只盯着高考”(24.7%)等观点,持赞同态度的人在调查中只占少数。

    回顾高考30年来的发展历程,43.9%的人觉得“一些人性化的改革措施出台,比以前进步了”,同时也有41.2%的人态度截然相反,认为“腐败不断侵蚀高考,越来越不公平”。尽管对高考的是非功过评说不一,但有一点是多数人达成共识的:至今为止,高考是普通人向上流动的有效通道,并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确实筛选出了优秀人才。

    背景资料:本次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平均年龄为32.8岁。其中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6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06-09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