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网络阅读凶猛冲击传统
- 时间:2008-04-29 09:09
4月23日,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故去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许多国家把传统的国民阅读作为建设自身“软实力”的一项措施,中国也不例外。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最近10年呈持续走低态势。这个现象让一些人担心“中国人读书少了”,“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日趋快餐化、娱乐化、恶俗化、商业化”,甚至有人发出了“中国出现阅读危机”的警告。对这个话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一位专家说,尽管目前中国人均阅读率比发达国家略低,但总体状况正趋向大众化、网络化,因此“并不是特别悲观”。
“阅读趋势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世界读书日”时,把一年能否读一本书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我国对国民阅读的状况非常关注,并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即“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从1999年开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为2005年的48.7%。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迅速上升,已从1999年的3.7%攀升到2005年的27.8%。
2007年开始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尽管正式结果尚未公布,但很多人都认为,“网络阅读严重挑战传统阅读”的趋势依然会很明显。对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认为,“阅读趋势正呈现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三大特点”,传统图书阅读率只是国民阅读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形式和途径,总体而言,国民阅读率还是在不断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杨灿阁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国民阅读率逐年下降,给人的印象是中国读书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但仅从国内的图书发行量来看,下这样的结论并不准确。他说,中国的图书印张和杂志印张是20年前的4倍,报纸印张是20年前的10倍以上,增长速度非常快。他强调说,对一个农民占人口总数一大半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图书发行量,应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的一位专家对说中国人读书风气“恶俗化”、“商业化”这样有倾向性的表述持保留意见,认为“过于悲观”。他认为,阅读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首先是要有兴趣。
书店和图书馆等“传统阵地”依然存在
《环球时报》与环球网在“世界读书日”前的一周时间内,就国民阅读问题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55.16%的网友认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最近10年呈持续走低态势,这个现象应当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还有18.58%的人认为出现这个现象很不正常,但认为可以理解的人也有20.74%。在所有回答“您对自己读书的状况是否满意”的人中,回答“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与回答“不满意”和“不好说”的人数基本持平。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国荣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个结果是真实的,满意与否关键还是看自己如何合理安排读书的环境和时间。
在调查中,“书价过高”、“工作太忙”、“网络等阅读方式更方便”、“缺少高质量图书”这4项成了很多网友认为自己读书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对此,黄国荣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关键还是观念上的问题,有些人可以一天抽掉几十元的香烟,也可以去花上百元去听歌星的演唱会,却不愿意花同样的钱去买书看。他鼓励大家,工作再忙,也要在茶余饭后或者睡觉前挤出点时间,看看书。
在有2009名网友参与的环球网“您现在获得书籍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这一调查中,回答“去书店自己花钱购买”的有870人,占43%;回答“去图书馆借书”的有520人,占26%。而回答“通过网络购买”的有358人,占18%;回答“向亲戚朋友和同事借阅”的有261人,占13%。黄国荣认为,这说明传统的读书方式虽然受到网络阅读等方式的挑战,但人们还是喜欢到书店和图书馆这两块“传统阵地”去亲自挑选喜爱和需要的图书。他说:“购书人数多,说明大家不满足网络浏览和借阅,还是有藏书的需要。”他还强调,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相互并不矛盾,各有各的优势。网络阅读通常是走马观花,虽然快速、方便,但只是增长了知识的宽度,最大的弊端就是缺少深度。这样的阅读习惯,可能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他认为,真正学习知识、研究学问,必须要阅读书籍,书籍的作用是网络不能取代的。
传统阅读依然有很大的潜力。正如依然有13%的人靠相互借书“有来有往”一样,图书依然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工具。在调查中,有50.34%人说自己曾在“庆祝亲朋过生日、升学的时候,把书作为首选礼物”,也有38.83%的人说,自己在这样“值得纪念的时候”收到过书。黄国荣认为,把书籍当作有价值的礼品,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它不光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人群中,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准备礼品都会把书当成首选,其次才是玩具。
深刻阅读决定民族未来
在《环球时报》和环球网的这次调查中,回答“您阅读书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网友有2868人,其中选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比例最大,占59.03%;其次是“学习和工作需要”,占24.23%;“为娱乐消遣”的占16.73%,而选择“提高自身修养”的人寥寥无几。这个现象也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担心。
作家苏叔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IT技术人员,年龄很小就能成为行业的高手,甚至能成为黑客,但是一旦离开这个行业,他甚至根本平衡不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的连生活都成问题,像这样的现象社会上还有很多。这些人是读了不少书,但往往是“浅阅读”。这种阅读现在很流行,反映出世风的浮华与浮躁。苏叔阳说:“阅读的深刻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世界上其他民族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审美水准要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警醒。”他还说,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哲学思维的国家,国内的确也有不少人现在不读书,“这是非常让人忧心的”。
青少年如何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中找到最佳位置,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老师秦春艳认为:“尽管有网络阅读等新兴快速阅读途径,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远离书本,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她说,在她担任班主任的实验班里,许多学生都爱读书,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军事,有的爱读文学,还有的爱读言情小说。她认为:“初中正是人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开始,如果这个时期能够培养孩子们对书的亲近感,那将会令他们终生受益。”
来源:环球时报
200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