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人想参加灾难应对演习
- 时间:2008-06-03 11:04
42.7%的人认为自己对灾难的应对及求生知识掌握得"不好"。
45.2%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求生知识。
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好、较全面"的只占6.0%。
专业人士认为,应该把求生教育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第二天,台湾作家刘墉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别让地震毁了你》,文中提到:由台湾“9·21”大地震的经验可以知道,当车库中躲在车子里的人被压死时,躲在车与车之间的人可能没事;躲在桌子下面的被压死,蹲在钢琴旁边的可能活命。因为碰上大地震,屋顶和梁垮塌下来的时候,屋里那些结实的东西可能撑住留下一小块活命的空间。
遭遇地震时,你会怎么做?一时间,如何避险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躲在哪儿相对安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1232人参加)结果显示,73.8%的人认为应该躲到“厕所等空间小、有支撑物的地方”,61.1%的人认为应该“在屋内相对安全处等待第一波震荡过去后,再想办法逃出屋外”,52.3%的人选择“躲在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下面”。
躲在桌子或床等家具下面的方法到底正确不正确?记者询问了几位自救与危机处理方面的专业人士。
北京大学红十字会副主任医师牛清认为,“桌面与床面都不是很结实,很容易压塌,躲在下面很可能被压住动不了。”他认为,躲在桌子或者床的侧面更为明智,“如果震级比较大,楼层压下来,什么都没有用。但这样刚好有个支撑斜面,就可以形成一个三角空间。”
应在何时逃到屋外
地震时应不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逃到屋外?调查显示,当遇到地震时,30.3%的人选择“迅速判断地震的振幅与振动方式再决定逃生方式”,23.5%的人表示会“马上想尽办法离开房屋”。
在北京大学开设“危机管理”相关课程的初晓波老师不同意盲目外逃。他说,震级特别大时,能够反应的时间很短。在震动间隙向屋外避难时,不要全部挤在一起,不能坐电梯,逃出去了也不要站在楼下或墙下,否则很可能被压在倒塌物下。
平时选好逃生路线
刘墉在博客中就建议大家在平时就考虑好自己所在的屋子哪里最安全。初晓波也建议平时多观察紧急出口在哪儿,考虑好发生危险时的逃生路线。
但本次调查显示,平时就会“留心寻找并确定逃生应急设备(如安全通道、灭火器等)”的人只占43.2%。42.7%的人认为自己对灾难的应对及求生知识掌握得“不好”,45.2%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求生知识,这两部分人共占87.9%;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好、较全面”的只占6.0%。
求生教育不应间断
调查中,高达94.1%的人表示希望参加灾难应对及求生技巧类演习,但85.3%的人从未参加过。
调查显示,72.5%的人是通过网络来了解求生知识的,只有24.0%的人是通过学校课堂。
牛清认为,求生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人们日常知识的一部分,“唐山地震以前就有知识普及,但30年来基本上都淡忘了。这种普及应该是连续的,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他认为,应该把求生教育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来源:齐鲁晚报
200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