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近六成群众喜欢渐进型干部

时间:2008-07-01 14:0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干部的成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在全国组工会议上提出了选人用人六大导向——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这无疑将对干部的成长方式和路径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期,中组部计划用5年的时间选拔10万大学生村官,可谓说向“重视基层”迈出了有力的一步。
    干部的成长路径有多种,那么,群众最喜欢怎样成长起来的干部?是否也青睐有基层工作经历,从基层一步步干上去的领导干部呢?为更多了解群众的看法和期待,对干部的成长规律作进一步探讨,近期人民论坛杂志社特组织“群众最喜欢怎样成长起来的干部”专题调查。该调查共分三部分进行:一是网络问卷调查,共有8892人参与;二是百位党政干部调查;三是人民论坛杂志社邀请相关专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相关报道见2008年第10期人民论坛杂志)。现将前两部分主要调查结果及分析摘录如下。
  渐进型领导干部最受欢迎
    从目前我国干部成长过程来看,其成长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成长渐进型(自下而上,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偶发阶越型(越过几个台阶,呈跳跃式成长)、上下迂回式(由高层到基层部门挂职,再逐步走向较高岗位)、混合交叉式(党政部门交叉任职,或由高校、企业的业务骨干逐步成长起来)、公开选拔式(由公开选拔而进到领导岗位)、长期专一式(长期工作在某一领导岗位上)。调查结果显示,59.2%的受调查者最喜欢成长渐进型干部,得票5262票,排在第一位,这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脚踏实地、多做实事、勤勤恳恳,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领导干部的认同。一位高校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干部才最受欢迎,而那些没经过严格基层锻炼的干部,很难让群众打心眼里信服。网友评论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自下而上、轨迹渐进的人做事才能牢靠,做人才不轻浮,才不会忘本。
    多层次、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和理论培训,使直线渐进型领导干部逐渐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这类干部的特点是经过多岗位实践锻炼,有基层和中层领导工作经验,党委和政府工作都比较熟悉,领导能力和知识积累扎实、系统。从群众观点的角度看,这类干部从初期即和群众联系密切,沟通较多。
    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行政学院胡月星教授的一项干部调查显示:“联系群众的能力”得到绝大多数受调查者的认可,成为当前党政领导干部最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专家分析,这类干部成长轨迹也有缺点,主要表现为成长周期相对较长,潜能损耗也较大,不利于中青年干部在最佳年龄段进入一定岗位。在逐级晋升的路径中,一些干部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和活力一定程度地受到压抑,应当引起注意。
    公开选拔式干部异军突起
    尽管公开选拔式干部和其他几类干部成长轨迹中有所重合,但根据一些群众及专家的意见,其作为党中央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在本次调查中也被单独考虑。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7.6%的受调查者支持公开选拔式干部,得票2458票,排在第二位。受调查者认为公开选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培养、吸引、用好各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环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类干部成长类型获得支持,说明群众在关心干部的德才勤绩廉之外,十分看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性,希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身制
    采访中了解到,基层群众对长期专注在某一岗位上的干部十分有感情。这种干部是指由于工作需要或自身条件的限制,长期在一个领导岗位上工作,并且在专一的工作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领导素质,从而成长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长期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可作为此类干部的代表人物,吴仁宝认为官没有终身制,为人民服务有终身制,他始终将老百姓幸福作为硬道理来谋求。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时刻装在心里,群众自然也就牢牢将他记在心里。
    据人民论坛杂志社此前一项调查显示,81%的群众对干部的认知来自于“自己接触”,他们更倾向于从自身的感受来评价干部。还有部分受调查者还有群众表示,怎么样成长起来的干部我们不在意,只要他想为民做事,能为民做事,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我们就支持!

                                                                                  来源:人民论坛 
                                                                                    2008年第12期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