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跳槽热”——从92派到**派

时间:2015-04-13 10:08

 

 

核心提示: 曾几何时,公务员是象征着体面、稳定和福利多的职业,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近期公务员的“跳槽热”和公务员考试的降温,成为社会热点,这也引发了中国是否在酝酿掀起了新一轮官员下海潮的谈论?

 

最近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然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调查显示,春节后,跨行业跳槽人群最活跃的是公务员,他们选择的跳槽方向是房地产、金融和互联网,同比去年增加超过三成。

公务员考试今年继续降温。据统计,2013年参加考试人数为111.7万,2014年则降至99万,今年走进考场的人数近90万,较去年减少9万左右。从各省情况来看,公务员报考热的“降温”更为明显,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事实上,最近两年来,国家公职人员跳槽下海的现象不断出现。从国务院部委或直属事业单位到地方政府部门,此类案例屡有发生。由于公职人员特殊的身份和工作背景,“跳槽热”和公务员考试的降温,引起了广大关注,这也引发了中国是否在酝酿掀起了新一轮官员下海潮的谈论?

 

1980年代以来的公务员离职潮

第一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

 

作为一般的“干部”,大多是因为“学非所用”,或感觉个人能力难以发挥,于是选择辞职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少数人是触摸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动而主动选择经商。

 

第二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1990年代初

 

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名公务员辞职,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当时市场经济正起步,改革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面前。有很多人选择离开体制,不过不少人都给自己留了条后路,选择停薪留职。

 

第三次公务员离职潮出现在2002~2003年

 

据新华社报道,从2000年1月~2003年6月,全国(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党政干部辞职“下海”。1999年,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这项举措直接影响公务员“下海”的进程。而2000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为公务员“下海”创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下海背景“不简单”

小平南巡催生92派企业家

 

1992年,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的转折年。

 

这一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这一年,国家体改委颁布了《有限责任公司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这是中国企业发生真正变革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个文件的重大意义在于“产权明晰”,这一方面是民营在当时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

这一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公务员“辞职潮”的背后

 

放眼全球,公务员本不应是一份能够迅速“发家致富”的高收益职业,其主要优势在于社会地位较高、工作和收入较稳定、退休待遇可预期等。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要发财可以合法发财,自己经营,靠勤劳致富、靠能力致富”。值得一提的是,在反腐败所带来的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个人价值,成就自主创业梦想,恰恰是今天“人人皆可出彩”的中国梦的新注脚。

 

(1)新领导集体首要任务是抓经济

 

习总书记履新后的国内视察第一站,即来到广东。媒体称这次为新南巡,这是否激发新一轮改革和创业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先在广东省做调研、座谈,并在广州发表讲话,这都说明新领导集体首要任务是抓经济。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国际竞争历来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2)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当前改革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考验。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新一轮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甚至还会遇到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和阻挠。但“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3)“创客”进政府工作报告创业迎来黄金时代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客”一词,指出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尽管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在创客群体中引发强烈关注。

在总理的关注和国家的推动下,创客从小众走向大众,创客更成为引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

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表示,“今后经济增长靠什么?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所习惯的靠数量规模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这些都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了。所以今后的动力来自人民的创造力。”

 

(4)“好日子过去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13年开始,“八项规定”、反腐风暴、养老金并轨……越来越细致的规定正让考公务员的热情降低,公务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减少,引起心理落差。

当下,一些公务员也开始选择离职。他们离职的原因包括:公务员系统内部层级分化加大,许多级别比较高的公务员所享受的福利无法覆盖到基层公务员。

很多人的去向是读研深造、出国留学、去企业、自主创业。3月11日上午,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正式宣布,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与反垄断局副处长薛强即将加入众达律师事务所。

 

听他们说:92派启示录VS跳槽缘由

92派代表人物启示录

 

(1)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有理想的企业家应该服从于国家和政府

 

1992年,朱新礼辞去山东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一职,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罐头厂,这是汇源的前身。“我觉得我必须服从国家,因为国家给你提供了平台,让你创造了这个品牌,国家它不需要让你卖给可口可乐,那你就完全无条件的服从于国家的这种安排,所以一个爱国的人他不会和国家来去作对。”

 

(2)华泰保险董事长兼CEO王梓木:小平南巡讲话让中国真正掀起市场经济大潮

 

“公司法出来以后,下海已经有了一些制度上的依据,并且有了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所以当时我在政府工作,就想我能不能够也亲身实践一次现在企业制度。”

 

(3)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伦:我的人生也“被变革”

 

“在被决定的过程中做了选择,这时才发现原来知识分子的报国之路也可以通过经商实现,同样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4)泰康人寿CEO陈东升:社会价值观认为最优秀的人应去从事商业

 

当一个社会确定“只有顶级人才去从事商业”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才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真正走向成熟的时候。价值观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一些人成功、发财,之后大家才把他们当成榜样来追逐。

 

公务员跳槽缘由:想做92派?

 

以往的公务员辞职潮中,一个很大的动力是来自市场的冲击和机遇,所以辞职往往是与“下海”联系在一起的。而近年来的公务员辞职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体制内的压力。从八项规定、反“四风”,到反腐败,养老金并轨等改革。一方面极大地压缩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隐形福利等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定位趋于理性,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对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等系列措施,并不足以成为公务员离职的主要理由。

 

新华网用八个“得不到”来解释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公务员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公务员的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公务员的待遇得不到享受、公务员的晋升得不到机会、公务员的尊重得不到重视、公务员的人际关系得不到融洽、公务员的工作困难得不到解决、公务员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公务员跳槽的是与非

“辞职是好事”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梁木生则认为,公务员纷纷下海只是一个市场行为。公务员跟政府只是契约关系,有权利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的职业,不能形成“政治本位”的思想。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公务员辞职其实是好的现象,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应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认为,政府把所有人才都吸引到体制内,这本身就不太正常,“一个国家,一流人才都往政府走,这说明社会没有提供一流人才发挥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大家都觉得,只有当官才能享受到这种机会”。

新京报报道称改革逐步到位,公务员离职会增加。对于公务员离职,我们不仅要理解、支持,也需要规范。公务员的离职不能成为谋取个人或者某一单位利益的途径。对公务员离职的立法规制也非常重要。

随着改革逐步到位,今后公务员离职数量还会有所增加。今后,随着公务员全面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就会为那些在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愿意到企业一展身手的公务员,消除后顾之忧,清除障碍。所以即使出现公务员“离职潮”,也没有什么值得惊诧的。

 

做好离职审计,防止官员“带病”离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表示,公务员固然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对于其离职后所从事的职业,要有一定的进入年限,以防止利益冲突。

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兰州市人大和法制办立法顾问周桂党说,“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公务员可以行使。但同时《公务员法》也有规定,一定年限内,不得到营利单位从事跟以前有关联业务的一些活动。”

 

结语:与1992年和2003年的公务员辞职潮相比,现在的离职现象能否成“潮”仍待观察。无论如何,让优秀的人才自由流动,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作者: 人民论坛记者赵光菊综合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等)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15-4-13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