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综述

时间:2012-02-10 09:38

 

 

   编者按: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旨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出路。生态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针对西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环境资源问题和现代性观念反思,将促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  
 
  目前的环保主义或者叫生态主义终于能够为社会主流所接受、为政府所接受, 上升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 变为亿万人民自觉的行动, 这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进步。
 
  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时期有一些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不是通过一方消灭另一方就可以解决的, 而是要保持矛盾双方的平衡, 也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显然, 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看到社会的进步不可能是建立在生产无限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经济发展证明,保持矛盾双方的平衡,也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二十年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房宁/文,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详细]
 
  什么是生态社会主义
 
  【定义】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平等“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详细]  
 
  【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女权为一体的全球性政治运动。生态运动所提倡的基层性民主、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生产是为社会需要而不仅是为了市场利润、结果的平等、社会与环境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等主张,给一些左冀学者重要启发。他们批判地吸收了环境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伦理、后现代主义等生态理论,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生态运动,为社会主义寻找新的出路。
 
  【发展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运动,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趋于成熟。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以其纲领《绿色乌托邦》宣告了生态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确立。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扩大了绿色生态运动的政治空间,形成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欧洲绿党开始正式步入政治舞台。[详细]
 
  【代表人物】
 
  戴维·佩珀:“红绿联盟的生态社会主义”
 
  戴维·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一书中旨在促成一种“非常有力的、有效的、连贯一致的生态社会主义”,亦即一种把红色和绿色运动团结起来的“根本性的生态社会主义政治”。
 
  在戴维·佩珀看来,以“红绿联盟”为取向的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源问题的回应不仅仅局限于分配”,因为“最终的自然限制构成人类改造力量的边界”,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还将“改变需求”,亦即“遵循威廉·莫里斯的多样化路线重新界定财富”,并包括一个所有人都拥有合理的物质富裕生活的“底线”,而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之所以可以是“绿色的”,就因为它是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的。等等。[详细]
 
  萨拉·萨卡:“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
 
  在萨拉·萨卡看来,人类社会已经处于极端危险的时刻,因而迫切需要做出如下抉择:“要么生态社会主义,要么蛮荒主义。”
 
  萨拉·萨卡所谓“激进的生态社会主义”,也就是“把社会主义和激进的生态主义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规划。包含:世界经济与社会都必须是“可持续的”,而“不可持续的社会——饱受战争、内战、社会冲突、混乱、腐败、犯罪之苦的社会,都会带来环境退化和资源耗竭的加速”;在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家,最重要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停止人口的增长,所以国家行为是必需的;道德提升具有重要性,“一个道德的经济和社会”是实现“可持续性”所必需的,等等。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的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一矛盾将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并由此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因而它主张建立一种全新的、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运动原则组成的基本理论;要求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实行自主的、创造性的交往;反对利己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反对核军备竞赛,提倡人类和平;等等。(王乐平/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述评,来源:人民日报)
 
  日本环境哲学家岩佐茂: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
 
  首先,在理论上应当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基本上包含了环境观点。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思想,认为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联”,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环境观点,认为环境破坏是由于物质代谢出现“断裂”和被“搅乱”的结果。恩格斯也曾指出,人过分相信对自然的“支配”和“胜利”会招致自然的“报复”。
 
  但是,从实践上说,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缺少环境观点。他们很少对马克思理论中包含环境思想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作为生态社会主义包括环境保护逻辑的必然性进行论证,而是幼稚地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存在环境问题,以至于社会主义的环境问题被揭发时,一些人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认识到,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其没能对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蕴含环境主义这一点做出合理的说明。
 
  日本有些人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无法相容,我认为,既然社会主义不能无视市场机制,那么生态社会主义也无需否定市场机制,相反,生态社会主义应该学会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环保体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2年8月18日)
 
  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生态社会主义
 
  从它的内涵看,它所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非是单纯地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并更多地将它们应用到生产中去,而是要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即对整个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生态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针对西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环境资源问题,对现代性观念反思的结果。它启示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绝对不是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应该有本质的差别;不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改良,而是要超越,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在超越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生态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必须坚持的,它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价值中国,作者肖显静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生态文明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生态文明的建设,将大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担当领导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新型文明的伟大转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说明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型文明——生态文明的前夜。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将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将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将促成社会主义真正超越资本主义,必将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来源:人民网

                                                   2012-02-10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