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民间机构的就业数据为何不被重视?

时间:2009-08-04 11:2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被就业”所引发的高校就业率造假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态势看,虽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经表态,称“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但似乎很难就此关上“被就业门”的大门。

  舆论对教育部表态的进一步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被就业”事件发生的高校,虽然“认定”这是个案,但也变相确认了“被就业”的存在,而从“被就业”事件所引起的社会关注看,“被就业”远不止一所高校的个案那么简单,而有可能涉及更多高校、更多学生;另一方面,就在教育部公布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之前不久,刚刚发布了我国第一本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于7月1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33%。教育部的数据无疑与麦可思公布的数据相去甚远。事实上,这种巨大差异不是第一次发生,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72%,而该公司调查得到的数据为55.8%。

  如果说“被就业”事件需要时间调查、确认,那么,对于一家颇有实力的民间机构通过严谨的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教育部为什么却视而不见、坚持对高校自行进行的统计充满信心呢?除了利益相关这一直接因素之外,在笔者看来,还有如下原因。

  其一,考生在报考学校时,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无论是官方的就业率,还是民间的就业数据,都很难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中发挥作用。目前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首要关注自己能不能被某校录取,至于能进什么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那是极其次要、也来不及关注的事。笔者在对考生及家长进行志愿填报咨询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分数,能进哪所学校?”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录取可能,笔者还会建议考生,最好填写“专业服从调剂”,否则可能被退档。如果考生无法在高考中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教育服务、整体就业前景进行比较选择,那么,就业数据基本上无法作为考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官方的就业率,只为学校的就业工作业绩,和获得政府表彰服务,而民间的就业率,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考生和家长并不特别感兴趣。

  其二,在高考之外,学生的成才空间极为狭窄,大学就业情况再难,但还是学生成才的首选。今年高考之前,有消息称高考报名数减少,受大学生就业难影响,高考降温,但仔细分析高考报名数的原因,才发现,最重要的减员因素是生源减少,就业难并非主因。也就是说,就是有麦可思“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的数据,呈现在高中毕业生面前,众多学生的选择,还是上大学。不上大学,参加工作,没有大学学历这一敲门砖;接受其他教育,诸如自考、成人教育,往往低人一等,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

  其三,就业数据,也无法作为用人单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选择一所大学人才的重要参照。对应于大学有部属、省属、市属、民办的不同“出身”,有副部、正厅、副厅等不同级别,有985、211、一般本科等层次,在招生中分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等批次依次招生,用人单位也按上述等级为高校排座次,在招聘用人时,“学校效应”、“学历效应”仍旧十分突出。用人单位很少会查看一所学校往年学生的真正就业情况,来评价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并由此调整招聘计划。也就是说,哪怕麦可思详细调查处某所大学的学生,具有怎样的就业能力,在一些用人单位那里,也比不上学校的层次、级别、批次。

  这就无怪乎政府部门和高校,根本不把民间机构的调查当回事,因为这种数据,不可能影响“招生端”学生的选择和“就业端”用人单位的评价;同样,也不可能对自身的就业率真假在意——只有重视受教育者选择、用人单位评价的学校,才可能真正重视教育质量,并根据选择与评价调整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既然受教育者的选择不存在,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与学校身份紧密对应,学校怎有真实统计就业情况(由此评价教育质量、根据办学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调整)的压力呢?

  要让政府和高校重视社会中介机构的调查,前提必须是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取消政府赋予高校的办学地位、实行各类高校的平等竞争。而如若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得以建立,政府和高校其实也明白,再按照目前的方式,再强调自身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已经根本行不通,考生拥有的选择权,将淘汰那些满足于用虚假数字粉饰办学业绩的学校,而那些真正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给予受教育者内涵回报的大学,才能在竞争中树立市场地位。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

                                           作者:熊丙奇
                                           时间:2009-08-02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