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
- 时间:2008-11-27 09:4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我们要从哲学的、理论的高度上去学习和实践它。那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以人为本的立场、生产的观点和统筹的方法。
一、以人为本的立场。以人为本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都要站在人的立场上,党和政府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这一立场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目的和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还是手段?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人还是发展自身?关于什么是发展,争论了几百年。亚当斯密认为发展是国民和国家财富的积累;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发展是生产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19年的魏玛宪法规定:“国家组织经济生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真正科学界定的还是马克思,认为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太多的教训,长期以来错把手段当目的,先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对人的斗争既作目的又作手段;后来提出的“实现四化”,虽然目标宏伟,振奋人心,但仍是见物不见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都要现代化,就是没有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GDP崇拜,不是依靠国民的消费,满足人民的需要来促进经济发展,而是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型来拉动增长,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也的确保持了的持续高速的增长,但却付出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矛盾尖锐等巨大的成本。人被异化为他的创造物的支配对象,成为“金钱拜物教”的忠实信徒和奴仆,失去了本真,迷失了自我。这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是在重蹈西方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覆辙。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文化上分析,这也是中西方差别所在。中国传统哲学多讲道、气、阴阳、五行,却不研究人本身(孔子另论)。而西方文化,自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开始,就研究人的主体性。后来随犹太教、基督教的产生和兴起,世界的中心转向了神。在持续了一千多年后,又恢复到以人为中心。因此,学习科学发展观,首先要从思想上纠正这种偏颇,开展发展经济目的的讨论,坚决克服人被异化的现象,使一切发展都围绕人来进行。只有解决了“为谁生产”,才能更好的解决“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的问题。
第二,公平和效率。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蛋糕确实是做大了,但如何分配?贫富悬殊有个人的因素,如人与人在体力智力上的差别及机会成本的高低等。但根本的是社会政策造成的,即结构性悬殊。如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公务员和下岗职工之间的差距就是结构性的。改革开放初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对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应及时调整政策,突出社会公平,不能让结构性差距长期存在下去,甚至进一步拉大。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公民四大自由之一,就是免受物质匮乏的自由,即政府有责任帮助穷人脱贫致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的政府是全体人民的政府,不是某一群人、某一个阶层的政府,因此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在初次和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使各层各类人民各得其所,和谐共处。
第三,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生活在枷锁之中”。正是卢梭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启蒙了西方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冲破中世纪的黑暗,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罗马法复兴运动,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进行革命,追求自由、民主、宪政,使世界的中心又(由神)转到了人,并逐步由群人转向公民个人。自由不仅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进步的唯一可靠且永久的源泉”(西方法学家)。西方曾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壮语。我们共产党人也曾发出“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的浩歌,革命的初衷就是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但是正如八十多年前李大钊指出的那样,西方文化是张扬人的个性,让个性从人群中凸显出来,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抹杀人的个性,让它混同于人群之中。“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的确,我国历来有重义轻利、重社会轻个人,重官轻民、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当前仍然是强势政府,管制太多。以多数人的利益、公共利益为旗号,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大量存在。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通过正在进行着的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改变管理方式,要少用刚性手段,多用柔性手段,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公民;扩大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发扬基层民主,引导村、居自治,逐步走向公民社会。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每个人为本,以每个人的权利为本,尊重保护人权,把每个公民的财产、教育、就业、劳保、文化、政治等权利转化实际利益,落实到社会生活中。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自由的、自主的、自觉的人。
当然,“自由是法律内的一切权利”,在我们这个有几千年专制传统国家里,发扬民主要循序渐进。据说当年严复在翻译FREEDOM(自由)一词时,绞尽脑汁,终于从唐人柳宗元“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的诗中,选中了最后两字。但怕国人把它理解为无法无天,又加了一些限制,如不影响别人、不损害国家等。在法国大革命后期的“多数人爆政”中,被冤杀的
二、生产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的观点、生产力最终决定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是须臾不能离的。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从当下看,经济不保持较高的速度,就不能充分就业,就不能发展社会事业,就没有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就不会稳定,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从长远看,不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中华民族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复兴的希望。邓小平指出:“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很难得呀!”“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机会就丢掉了,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
“发展是硬道理”。这已成为国人的常识了。关键是如何发展,如何按客观规律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发展的客观规律呢?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一个目的(以人为本),五个统筹,一个基本要求。用它们来指导改革发展,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央扶植“三农”、启动内需的一系列决策,就是这些客观规律的体现,要认真抓好落实。
第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上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说。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的要素流向城市,城乡差距拉大,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国家要大量投入,扶植农村,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两亿劳动力、50%以上的级差地租、2/3的资本(农村储蓄存3,贷1)流入城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农”仍是国家的主体,没有它们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曾指出,农业是工业的原料和劳动力来源,产品的市场,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就没有可靠的基础。当前的状况证明了他的话是正确的。在国际爆发经济危机,出口受阻的情况,不得不由外转内,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因此,要改变出口导向型战略,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消费上。要落实中央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公共资源城乡均等化。
第二,抓住机遇,提升产业层次。当前,我们面临三大机遇,一是中央支持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的投入;二是增值税转型,扩大税基,抵扣设备进项税;三是利用西方的危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机遇难得,稍纵即失,我们要抓住时机,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力度,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科学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把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到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来。
第三,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加快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建设,不断提升人的素质。
三、统筹的方法。我理解它的精髓在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 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达到的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准确把握,并修正了两个偏颇。一是“一分为二”,二是“合二而一”。“一分为二”论。它虽然也讲矛盾的统一性,但由于长期坚持斗争哲学,因此它在实质上是强调矛盾的斗争性,非比即彼,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度统一。如在发展经济上,强调与天斗,与地斗,只注重人征服自然的一面,而不注意双方和谐的一面,结果导致生态失衡,自然被破坏。“合二而一”论。它过分强调了矛盾的统一性,强调双方合一,抹杀了各自的个性。统筹的方法则是既要二,也讲一。坚持二,就是让双方多方各自发展,不让一方吃掉另一方。坚持一,就是让双方多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和而不同,和谐共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达到均衡。学习统筹法,就是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建立在各社会阶层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实现各种要素的和谐统一。坚决纠正工损农,城吃乡,经济挤兑社会,人战胜自然,社会抑制个人,公权力压制私权利的政策和做法。
第二,统筹法是系统论的重要内容。学习运用它,一是要把经济、社会、人,工农、城乡、国内外看作一个大系统、大棋盘,而每一个方面又是整个大统筹、大棋盘中的一个子系统和一颗棋子。因而搞设计、定决策、立制度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克服被迫应对,被动改革和仓促决策,急功近利、GDP崇拜、单打一、片面性等行政方式和思维方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容错的探索性机制,它勇于求索的精神是可贵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有效的和必要的。但到了今天,人们已经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规律有了较多的认识,就不应过多的强调它了,而应高瞻远瞩的预见未来,充分自觉的设计制度。二是要认识到各系统之间是开放的,是互相影响,互相促动的。全局可以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全局,而且局部也可以影响局部。因此要注意各方面的变化,预测它对其他方面甚至全局所产生的影响,主动应对,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变偶然为必然,从而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如当前西方经济危机对我的影响,一方面使外资减少,出口下降,外汇缩水,失业增加,是严峻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偿不是机遇呢?它使我通胀压力解除,本币升值压力减轻;促我下决心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能够以低价引进技术设备,提升产业层次;得以进行价格改革,建立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作者系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陈公雨)
来源:山东民意网
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