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闹就不改革吗

时间:2008-12-19 09:05

 

 

    现在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改革都是闹出来的,小闹小改革,大闹大改革,不闹不改革。前段时间出租车罢运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据媒体报道,交通运输部已经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研,以便为全国出租车行业的改革做准备。

  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会对这场改革的启动产生许多疑问:假如不是多个地方出租车罢运,假如没有高官亲自出面听取意见,会有这样一场改革的启动吗?为什么非要等到那么多地方都出现了罢运才开始“进行调研”?难道主管部门事先一点也不知道出租车行业的情况?

  其实,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并非大家都不了解,笔者在一些城市乘出租车时,就多次听到过司机的抱怨,而且抱怨的问题大体相同,比如份子钱太多、黑车太多,等等。现在,这些问题发展到了非大闹一场不可的地步,才有人出面来解决,才会着手改革,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形式也开了一个不那么好的先例。从长远看,这种“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形式可能会引发更多领域、更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应该明白,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解放,在于要有主动性,要有前瞻性,要让整个制度充满活力。改革不能总是被动的,被动的改革往往总会引发更多的麻烦。

  往大处讲,改革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个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机制;往小处讲,一个城市或社区能否和谐,就取决于有没有这样一个可以及时调控的灵活机制。比如,在美国纽约等许多城市,都设有专门管理出租车等行业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除了日常的管理外,更主要的工作就是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它们的管理是动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调整的,而不是等到问题堆积如山,才去调研,才拿方案。

  现代社会的管理重在调控,所谓调控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改革。调控不仅要重视在社会矛盾出现激化的时候,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更重视建立一个可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预防机制。如果各地的一把手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这样的良性机制的建设,更重视早期的调研、预警和制度改革上,而不是放在后期的压问题、堵问题上,不是放在出了大问题后再出面下大气力协调解决,他们也就不会总是害怕半夜的电话铃响了。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丁刚 
                                                日期:2008-12-18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