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界呼吁调整人口政策

时间:2008-12-31 13:26

 

 

1980年中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是在一个短缺经济时代希望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达到减少消费,提高储蓄率和投资以拉动经济。同时,减少粮食、能源等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而在人口学家、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看来,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宏观政策的导向之一是扩大消费。此外,人均能源消费、污染等的快速增长绝大部分原因不是因为人多了,而是源于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下雨了打伞,雨停了还打伞?”上周六,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论坛”上,左学金对现行生育政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而这样的质疑回荡在那一整天的研讨会上。人口学家、土地专家、粮食专家以及经济学家从各个不同的领域阐释了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当初实行计划生育时完全不同的人口形势,这个形势是如此严峻,以至于如果不立即采取相应的渐进的政策调整,以及在更多的地方进行生育政策放开的试点,中国将“悔之晚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作为少数派当场设擂台:为什么是一边倒的声音?有没有其他的声音?但应者寥寥。

另一位对这一边倒的质疑做出回应的是国家计生委直属研究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她说,事实上,中国的人口政策一直都在调整,比如1990年代转向依法行政,以及现在很多省市已经放开了对生育第二胎间隔时间必须是4年的规定等。“中国的人口政策一直在渐变,而不是巨变。”马力说。

她的观点马上受到了一人口学家的反驳,“现在政策的调整都没有改变低生育率!为什么世界上唯有中国没有对低生育率过低的担心?”低生育率,在人口学家们看来,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遭遇严峻人口难题的根源。

当天研讨会上学界与决策层代表的分歧,基本上就是现在学界与官方分歧的缩影。只不过,现实生活中,双方力量的对比正好相反。

人口学界对中国人口形势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的判断,在2000年前后达成了高度共识。从那以后,一批国内最优秀的人口学家,一批——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曾毅的话说——“忧国忧民”的人口学家,开始了唤醒官方正视已发生了逆转的中国人口形势的行动,并试图通过扎实的调研推动政策的调整。

顾宝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就是上述学者中的一位。通过过去7年参与上述跨机构研究团队的调研,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人口正处于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生育政策是否调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当前的人口形势及其未来走向的判断的问题。”顾宝昌说。

 

 

 

 

                                              来源:南方周末

                                              记者:邓瑾

                                              日期:2008-12-31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