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严峻,何不释放“被藏起来的工作”
- 时间:2009-01-12 09:43
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否则,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
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最难的,是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
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现在应当重提灵活就业。灵活就业,主要是指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灵活就业在促进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考虑到所谓的“正规性”,就不提了。
就业是派生需求,没有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就没有就业岗位。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哪些地方需要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才能明白为什么灵活就业在帮助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上会发挥大的作用。
最大内需:农民工的城市化
先说农民工就业。由于金融危机,我估计今后四五年外需会下降,至少增长很困难,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只能靠内需。内需在哪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途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目前发展阶段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最大的内需,是将那些在外向型企业打工的农民转向为内需生产的关键。
农民工如果能进入城市的大企业,实现正规就业当然很好,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历程都表明,灵活就业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初期都有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在小型企业和服务业就业,企业在用工形式上可以灵活些,在社会保障负担上可以适当减免。许多国家对中小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特殊政策,而不是与大企业一样,实行“一刀切”。因为,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而言,他们首先需要有工作,有活干;其次是能按时拿到工资,不被拖欠;再次是在出现工伤、生病时得到社会的帮助。养老和住房公积金等都不是眼前急迫的问题,可以实行相对灵活的政策,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工作的农民工更应如此。
城市化让农民进城,但不能是慈善性的安置,而应当是激励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发展适应农民进城的产业,二是激励农民工在城里扎根。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干净漂亮,而且要有特色,世界各大城市中,小商贩支撑起来的服务业都起着重要作用。必须给这些新进城的就业者提供经营渠道。
激励农民工在城里扎根的关键在于他们的下一代,如果他们通过在城市中的奋斗有机会改善下一代的命运,就一定会有动力。
现在农民工回乡,最痛苦的是曾在城市中接受了教育的下一代。在政策上,目前最重要的是给进城务工者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用免费教育留住“第二代”,让孩子能留在城市。孩子不走,就提高了家长留在城市的可能性,真正让他们走出农村,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
农民工在城市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住房,各地政府的廉租房政策,不仅应当对市民,而且应当考虑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工作的进城农民。
廉租房不一定是政府新盖的房子,我国城市居民中87%已经拥有了住房,很多是当年福利分房后买下来的房子。房子旧,也不大,很多是居民个人出租了。政府可以采取补贴业主的方式将这些房子转化为廉租房。比如,一套平房,如果市场租价是七百块,房东可以向租客收四百,政府给补三百。农民工只要能进城打工,做买卖,就要纳税,补贴他们的房租,其实就是将他们缴纳的税收、摊位费返回给他们。如果还不够,财政补贴一点也完全值。这不是修公路,修铁路,是直接补贴消费。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将中小城市尽快发展起来。
现在政府希望大量培训农民工,这很好。但如果没有那么多需求,培训了又有什么用?因此,还是要在城市化这个大思路上做文章,拿出勇气,破除那些阻碍城市化的制度障碍。
创业:释放被压抑的用工需求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灵活就业更重要。除了那些正规大企业,真正对大学毕业生有吸纳力的是创新的高科技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文化服务业。这些小企业和新兴文化服务业成长中的风险很大。例如,他们开发一个软件,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也许一开始就雇用三四个人,如果劳动力成本太高,他们就不敢创业,或者干脆就不创业了。目前,按照现行制度,社会保障的“五险一金”,加起来超过工资的50%,对这些企业负担太重。更不要说那些苛刻的规定,使创业更加困难。社会上创业者减少了,就业机会当然就减少了。由于没有灵活就业的制度安排,很多单位在业务增加时,宁愿让老员工多加点班,也不要新的大学毕业生。
市场其实有对大学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只是被制度性的因素压抑住了。要赶紧采取措施,把用工需求释放出来。应该允许有多种用工形式,在政策上松绑。如果在用工政策上不突破,靠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等措施只是画饼充饥。专业结构调整得再好,学生学得再明白,创业者不敢创业,不敢雇用,仍然解决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总之,只有经济发展起来,才有就业岗位。经济启动不起来,光修了多少铁路,新建了多少钢厂,作用不大。经济发展要关注最终需求导向,即衣食住行、教育、娱乐。要在这些方面多想办法。中国老百姓最需要的,是提高生活水平,最迫切的是农民,进城是出路。鼓励创业是吸纳高等教育人才的关键,政府的公共政策要从这里入手。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董克用
日期: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