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小额贷款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吗?

时间:2009-01-20 09:36

 

 

    编者按 自去年5月银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将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措施予以实施。

    中小企业密集的广东省和深圳市,省市两级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办法分别于去年11月底和12月初发布。但事实上,在深圳这所走在金融创新前列的城市,早在2005年末,小额贷款公司们就已“未婚先孕”茁壮成长,截至2008年6月底,以信安易贷、中安信业和UA融易贷三家为主导的深圳小额贷款公司已发展了50多家网点,从行政区划来看,平均一个街道就有一个网点。那么,深圳的小额贷款市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真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想让金融机构把钱借给一个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的“穷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有“奇迹”出现。

    给穷人贷款,最早创造并实践这个概念的是孟加拉经济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深圳,扮演这一角色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群商人,放贷主体不是尤式乡村银行,因为这里已经商业化到没有农村和农民,而是小额贷款公司。

    和尤努斯面对的村民不同,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其实不是真正的穷人,但他们和孟加拉的村民一样,需要创业资本和短期融资。

    在深圳这个工商业和金融业都高度发达的城市,这样的人太多了,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不应运而生。

    30岁的周川先后在信安易贷和UA融易贷打拼过,他是四川人,理工科毕业,2005年南下加入小额贷款行业。作为“拓荒牛”的他,起初也为别人以异样的眼神看待这个行业而困惑。“会不会是骗人的?”因为当时深圳贷款市场满街都是担保广告,没人相信有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业务。周川的回答是:“只要能提供真实的资料并证明你确实需要这笔钱,便能从我们这里贷到款”。

    周川不是慈善家,他的老板更不是,在深圳的小额贷款公司里,处于高管地位的通常是在香港有过多年从业经验的外籍人士,他们在深圳拷贝曾经服务过的香港财务公司模式,目的是为了赚到比在香港时更多的钱。

    乍一看,这是不可能的。

    小额贷款的坏账率比常规的商业银行贷款要高得多,目前,深圳小额贷款的平均坏账率能控制在15%以内,香港是10%不到,而成熟商业银行是5%以内。

    另一方面,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却规定了小额贷款利率的上限为银行同期利率的4倍,也就是说,小额贷款的最高年息是21.24%。

上紧下松,大钱从何赚起?

    奥妙有三。第一招是打“擦边球”,名义利率高不了,就用管理费来弥补,二者相加,通常月息便达到2.3%左右(其中利息1.3%+管理费1%),折年息27.6%。

    第二招是玩“数学游戏”,这一招分拆成两式。第一式,规定利息按照贷款总额而不是贷款余额计算(大家都知道房贷是按余额计算的)。第二式,规定每月都必须归还一部分贷款本金。例如,贷款10万元、期限10个月,那你每个月除了交2300元利息和管理费外,还要还1万元的贷款本金(即10万元分10个月还款)。

    这两招合二为一的效果,有时小额贷款的实际年利率可以达到50%,大钱就是这样赚出来的。

    挣钱的密钥被破解,意味着通往财富的大门敞开了。对很多人来说,小额贷款公司5000万到8000万元的注册资本门槛,实在是小菜一碟。

    短短3年,深圳小额贷款市场上各路人马云集,由原来的信安易贷、中安信业两分天下发展为信安易贷、中安信业和UA融易贷三足鼎立,外加鹏元信贷、世联信贷、银盛信贷、鑫荣联、麦瑞投资和泰安易贷,一共是九龙戏水。

    九龙戏水,谁是老大

    虽然深圳小额贷款业整体上是拷贝了香港模式,但香港资本的UA融易贷却并非龙头老大,在深圳,实力最强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平安保险旗下的信安易贷。信安易贷是平安信托的“儿子”,平安信托是平安保险的“儿子”。

    孙子成了老大,里面的学问当然很大。

    200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也就是说,信托公司具有发放贷款的权限,但能不能开网点,能不能在异地开展业务,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于是,为了避开“法律雷区”,平安信托成立了一家中介代理服务公司,代理平安信托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市场宣传和客户推介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一套人马两块招牌”。深圳市信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又称“信安易贷”)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但放贷的主体仍是平安信托。

    平安人似乎并不满足于把小额贷款业务局限在深圳地区,但是如何顺利地将这项业务推向全国呢?这对小额贷款行业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小额贷款业务还没有所谓“国家牌照”只有“地方牌照”,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需向省级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如果想把小额贷款业务推向全国,就得向各个省申请。

    解这道题,平安不是用设中介公司的办法,而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卖保险。平安首次在国内推出信用保险产品——“平安易贷”,普通居民只要购买该项产品便可以无抵押取得贷款。这项新型业务获准在四省三市试点后,平安保险便以上海为首站开始试点工作。

    放贷的主体现在变成了银行,投保信用保证保险的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而平安保险便在中间充当担保的作用,一旦出现承保事故,银行的损失将全部由保险公司埋单。

    不过要让平安保险充当担保的角色可不是那么“便宜”。“平安易贷”的投保额度最低1万最高15万元,贷款期限也不超过2年。12个月贷款的费率为 20%,即要贷10万元的话,需购买10万元保额的保单,保费为2万元,再加上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5.31%,10万元贷款利息要5310元,实际贷款年利率高达25.31%,还是超出了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不过因为是保险业务,自然而然也就不能适用小额贷款的规定了。

    如何迈过“信用关”

    在农村,核查一个人的社会背景及信用记录通过乡里乡亲便能打听到。然而在城市,特别是像深圳这样的大都市,这种办法显然不灵,因此便产生了核查个人信息的需求,有需求便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意,而市场经济里从来不缺生意人。

    陈可便是这群人中的一分子,她是鹏元征信有限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这家公司在业务上接受央行深圳分行的指导。

    鹏元征信从2001年开始便积极筹划构建一个征信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让客户查询到包括户籍、学历、社保等个人基本资料,还可以查到个人贷款、信用卡等信用记录。系统内的信息看来是安全可靠的,因为数据出自权威部门,包括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和银行的信贷记录等数据。

    如此一来,城里人便也有了打听个人背景的方法。

    陈可对于他们能构建这样一个平台显得格外自豪,因为全国能这么做的,除了深圳就只有上海了。她说,“假如深圳没有这套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调查一个客户就得多花很多时间,多跑很多地方”。

    陈可也有郁闷的时候,因为有人向她反映这样一个漏洞:如果借款人同时向3家小额贷款公司申请10万元贷款,由于征信系统不能做到实时更新数据,因此 3家公司短时间内无法做到信贷信息的共享。周川对此也很苦恼,因为这样意味着他们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假如这个客户的还款能力就只有10万元,却已经贷了 30万元,那么这三家公司都有可能遭受损失。

    这种情况在香港就不存在,因为香港的征信系统实时更新程度更高,其他公司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客户申请状况而采取相应动作,比如降低额度等来规避风险。

    顺道说一句,深圳小额贷款市场九龙中的一龙——鹏元信贷,其控股股东和鹏元征信的控股股东一样,都是鹏元资信有限公司,这也应了那句老话,近水楼台先得月。

    小额贷款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吗

     前面说了,社会各界都希望小额贷款业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难,但从深圳的情况看,对这个重望,小额贷款公司们有些担待不起。

    不少人认为,小额贷款公司放贷的额度太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深圳小额贷款公司的平均放贷额度为2万元,10万元以上的额度他们就认为风险太大。

     这一点周川也不得不承认,但他说,他们的客户定位是小企业中的微型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中国目前对微型企业并无明确定义,而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微型企业是雇员数目少于10人,总资产100万美元以下,年销售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

     对小额贷款局限性的另一种描述是:只适合“江湖救急”而不能做实业投资,因为普通生意的利润率没法超过小额贷款的融资成本。

    对于“江湖救急”,刘阳很有同感,“我们贷款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短期资金周转而不是中长期的实业投资,利率过高再加上额度太小,使得我们到小额贷款公司申请贷款慎之又慎。”

     刘阳是深圳马仕德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深圳打拼十多年的他正努力使企业向高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转变。由于年底资金吃紧,为了赶快向客户交订单,他成功地向UA融易贷申请到了15万元贷款。

     他很清楚,公司的利润率只有15%,运用这样高利息的贷款去扩大生产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当他能让这笔贷款在一个月内重复周转多次的情况下,他才敢去贷这笔款。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目前的供给,在供求失衡的条件下,高利率也将必然存在,人为地大幅度压低利率,只会扼杀这个小额贷款业的发展。

    那么,高利贷的风险如何化解呢?

     按香港《放债人条例》第24条规定:任何贷款的最高实际利率为年息60%,但由于放贷机构众多,市场竞争充分,香港民间的借贷利率只达到10%。

 


                                                  来源:南方周末
                                                     2009-01-15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