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的“但是”论究竟维护的是什么?
- 时间:2008-09-01 09:55
在没有回答拙文立论之前,先说说啥叫“但是”论。那么究竟啥叫“但是”论呢?请诸君接着往下看一一
俞可平先生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说:“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在这里,俞可平先生将“政治民主”铁定为“历史潮流”,并且说“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铁杆的民主的支持者、拥护者和推进者。但他说到这里,马上把话锋一转,又露出另一副面孔和表露另一种心态:“但是,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则是有条件的。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
如果诸君看到这里,还没看出“但是”论的端倪,那么请诸君再往下看一一
俞可平先生在《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一文中说:“民主政治是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共同的要素。”寥寥数语,就把“民主政治”的真谛揭示出来了,看来俞可平先生对“民主政治”可谓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然而,且慢。俞可平先生说到这里,话头又一转,立马又掉过炮头,否定民主的普世价值:“但是,由于实现民主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能极不相同,因而,世界各国的民主都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特征。例如,民主需要人民选举,这是选举的普遍性。但选举也可以有许多不同形式,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比例代表制与多数代表制,记名投票与无记名投票,等等,这是选举的特殊性。”
诸君看到这里,似乎应该看到俞可平先生“但是”论的真面貌了:这就是,先作抽象美好的肯定,然后,再用“但是”,予以具体全面的否定。由此看来,拙文所说的“但是”论,倘若一言以蔽之就是,用具体的否定来掀翻先前所做的抽象的肯定。用权威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决“不能搞三权鼎力那一套。”
那么中国搞的一套又是什么呢?俞可平先生解释说:“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不推行多党制,而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制度;在权力的制衡方面,中国不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而推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重在‘人权、事权和财权’以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制约;在选举制度方面,国家领导人不搞全国性普选,而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俞可平先生称这为“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并且告诉国人说: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它的成功需要长期的探索。”言外之意,大家不要着急啊!俗话说:“好饭不怕晚嘛!”大家耐心地等着一代一代的“俞可平”们“长期的探索”吧!到头来“民主的面包总会有的”!说到这里,拙文的立论也就昭然若揭了:“但是”论维护的是,让现行的政治体制长治久安,益寿延年。
拙文写到这里,本该结束了。但还有一句话想说出来,这就是,集权的绞索就是在人民民主意识觉醒的时候寸寸收紧的,权势者明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软化人民的力量,必先得挫败人民的神经,它不给人民言论自由,是怕人民的不满情绪酝酿成反抗的理智,不给人民结社自由,是怕人民组成民主的力量,不让人民参与国策,是怕改变后的章法碍住了他们的手脚,不让人民有选举权和罢免权,是怕动摇了他们已经占有,并想世代占有的特权地位。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作者:俞可平
日期:200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