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 时间:2008-09-15 20:12
农民工现象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人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我们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
上个世纪80年开始,农民从事多种经济活动的现象快速增加,并逐步呈现出跨产业、跨区域的特征。1993年全国跨省流动的农民工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增长了2.14倍,跨省流动的比重达到35.5%,比1989年上升了12.5个百分点。为适应这一变化,中央逐步放宽针对农民流动就业的限制。尤其是2004年以来,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外出就业农民数量从1983年的约20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32亿人,23年增长了近66倍,年均增长20%左右。
农民的转移就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估计,在1978-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4个百分点中,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占1.5个百分点。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快速增加、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工资保障机制的完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也快速增加。根据农业部固定观察点的数据,2007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1060元,比上年增加102元,成为带动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力量。除了经济收入,外出务工农民还学到了大量技术和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发展能力。
但总体来看,农民工的就业条件和环境仍然需要继续改善。一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超过5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人员1.48亿,外出就业1.32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估计非农业劳动力人数为2.1亿人。粗略估计,农业需要劳动力1.8亿人。仍然有1亿以上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非常大。二是工资水平明显偏低。进城务工农民处于就业末端,大部分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但他们的工资水平大大低于城镇户籍的从业人员。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932元,月平均工资水平为2078元,比进城务工农民高出近一倍。而且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还面临着用工不规范、工资水平偏低甚至可能被拖欠、子女上学和就医困难、社会保障缺乏、居住条件很差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农民工的社会管理服务和合法权益的维护亟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的就业壁垒明显降低,外出务工环境大大改善。但是,他们仍然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在融入城镇社会和公民政治参与等方面仍然受到明显制约。
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转移就业,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明显影响。一是部分农民实际上已经在城镇生产生活,致使部分地区呈现出村庄的季节性空心化特征。2006年,在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中,举家外出的已经达到2644万人,已经占到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1/5。举家外出务工的家庭,往往全家长期在外生活,只有在过年过节、农忙或者家里发生重大事件时才返家,这使得这些家庭人去楼空。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一些村庄出现了“凋敝化”趋势。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产生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74.3%的村的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外出了,在很多地区,农村青壮劳动力几乎全部转移出去。目前,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断层问题、农业兼业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员由于生产生活负担过重、收入水平较低、年龄结构偏大,对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力也较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三是家庭结构分散化,留守家属面临多重困难。据各地典型调查估计,江苏省留守中小学生为70-100万,四川省留守学生约有300万人,湖南的留守儿童约200万,安徽省留守儿童约250-260万。父母双亲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比重估计在1/5左右。留守儿童的教育、身心健康容易受到不利影响。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周到照顾等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对于这些新的现象,显然不能以好或者不好来作简单的价值判断,这是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下,伴随发展过程必然出现的新情况,关键的问题在于适应发展趋势,适时适当调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相适应。
从发展趋向来看,农民工群体将会继续壮大,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较低、传统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在短期内实现彻底转变、自身希望叶落归根等原因仍然返回农村。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产业出现区域间梯度转移的背景下,近年来回乡创业的人数快速增加。“回乡创业潮”开始显现,截至2006年底,福建、湖南返乡创业农民数量分别达到了20万人和26万人,分别占转移就业人数的3.0%和3.4%。2006年,河南信阳等8个地区回乡创业农民合计达到21.9万人。与大中城市打工相比,农民工回到县城、乡镇创业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其自身所追求的价值更容易得到实现。外出就业农民回乡创业不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部分农民工由于在城镇有了稳定的就业和收入、适应了城镇的生活方式等原因,更愿意在城镇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城镇定居和融入城镇社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要看到,他们在住房、耐用消费品、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如能得到充分释放,对经济的带动力将不可估量。积极创造为他们融入城市的条件和环境,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帮助他们实现家庭团聚,而且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长期不衰的动力。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农民福利提高,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事关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今后的方向来看,相当部分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一个不容抗拒的历史规律。
《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是国内目前研究农民工问题较为深入、基础工作扎实、研究方法非常科学、原创性很强的著作之一。它的出版对于帮助社会了解这一问题,并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来 源:三农中国
作者:陈锡文
日期:200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