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我们应当惋惜吗?
- 时间:2008-09-21 20:25
联合国大会于 2007 年将 9 月 15 日定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民主日。联合国大会认为,国际民主日有助于突出提倡民主、发展以及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的必要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9 月 11 日发表声明指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个日子是由每天都在努力扶持和巩固其年轻的民主基础的国家创立的。新建民主政体与复兴民主政体国际会议通过主席国卡塔尔提出确立这个日子的联大决议案,向整个世界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潘基文还说:"民主化不是一种仅供旁观的运动项目。它不似短跑,而似马拉松长跑。它是一场必须靠公民个人、各个社区和整个国家共同努力的长期奋斗。"2008年9月15日当全球迎来了第一个国际民主日之际,我想起了在世界民主化浪潮中解体的苏联,想到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戈尔巴乔夫。
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报告说:"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对人民实行无法忍受的独裁统治的(苏式)共产主义。我的妻子在这方面坚定了我的信心,她有这种观点比我还早。我只有身居最高层地位,才能为此有最大的作为。因此,我妻子要我不懈地努力往上爬。当我亲自认识了西方,我的决定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了。"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经济改革方面,他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同时果断推行政治改革,取得了三个重要成果: 1、解除舆论控制,实现了言论自由; 2、开放党禁,形成多党;3、 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国家趋向法治化。戈尔巴乔夫果敢的改革举措,终于撬动起苏联帝国这块巨大的顽石,各加盟国家纷纷掀起了民主化浪潮。
1990 年和1991年春天,立陶宛、格鲁吉亚决定脱离苏联。1991年8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决定脱离苏联。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呼吁苏共中央"做出艰难然而诚实的决定,即自行解散"。次日,苏共中央和书记处解散,执政74年的苏共由此下台。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说:"当我离开克里姆林宫时,上百的记者们以为我会哭泣。我没有哭,因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后悔他所做的一切,他说:"对于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来说,其目的不是保卫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是推进国家的进步和民主。"戈尔巴乔夫最终使地球上1/6地区的居民汇入世界民主大潮。
苏联解体(包括苏共下台)后,我国党内许多学者产生惋惜之情,颇有物伤其类的感觉,纷纷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加强和巩固执政党的地位,防止类似后果在中国发生。然而,若无视世界民主大势,无视人民福祉,学者们最终总结出来的所谓经验教训,只会加剧执政危机。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民主大潮前,在关乎十几亿人民福祉的历史重任前,执政党最好的选择就是顺应世界民主大潮,尽快实现自我转型,由威权型政党向法理型政党转变。9月1日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为题的演讲中,告诫党内成员:"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僵化、不思进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力就要停止。"
当下中国,从黑砖窑事件中遭受伤残的童工,到大头婴儿,再到地震中不合格校舍导致成群死亡的孩子们,直到现在的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中的结石娃娃,这一切无不与缺乏民主有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民主践行民主呢?任何一个政党或掌权者,只要是对历史负责,在自身权力和人民福祉之间,他就应当毫无疑问地选择人民福祉。是到了还权于民,由人民决定掌权者的时候了,这就是历史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挡。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