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不能再拿“穷”做挡箭牌了
- 时间:2008-09-24 08:52
简要内容:教育领域许多严重的问题,长期被一个“缺钱”掩盖了。“有钱”之后,如果育人的理念不改,体制机制不变,学校与不良世风不能“绝缘”甚至同流合污,人民恐怕要更不满意——
教育领域许多严重的问题,长期被一个“缺钱”掩盖了。“有钱”之后,如果育人的理念不改,体制机制不变,学校与不良世风不能“绝缘”甚至同流合污,人民恐怕要更不满意——
宪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自9月1日起名至实归。不仅如此,在湖南、陕西、广西等地,在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一样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曾令人唏嘘的“我要读书”心酸故事,从此或成为历史。对这项德政,无论给予什么样的赞美都不为过。
尽管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仍未达到占GDP4%的既定目标,但近年来教育财政投入已经出现拐点,教育正“加速度”地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资料显示,从2002年到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3.27%,比上一年高出0.26个百分点。
当然,由于中国教育底子薄欠账多,学龄儿童、少年数量庞大,教育投入钱不解渴的难题将长期存在。而且,只有中央政府的投入是难以满足民众教育需求的,地方财政必须相应跟进。然而,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2006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多达1/3的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要求。
对中国教育来说,“缺钱”几乎永远是一个问题。但是,必须看到,“缺钱”长期以来又成了一个借口,掩盖了许多并非只有花钱才能解决的痼疾。在一些地方,也总是拿经费不足为教育领域里的诸多乱象说事,人民对教育不够满意,经费投入成了永远的“挡箭牌”。“一穷遮百丑”,教育领域许多同样严重的问题,就被一个“缺钱”掩盖了。
比如,一些公共教育机构变着戏法地乱围地、乱圈钱、乱伸手;人为制造公立学校师资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不均衡现象,导致花钱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把教育变成了对民众的“提款机”,公民教育负担日显沉重,即使免除了学杂费,自己还得掏“大头”;民办学校在享受教育政策、占有资源上与公立学校的“先天不平等”;把持和控制教育资源的教育既得利益集团损公自肥。至于高考招生向少数大城市倾斜,“共建”更成了一个为不公平辩护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事实上,中国教育在某些方面不仅不缺钱,而是富得流油。
北京中关村三小原校长王翠娟等5名校领导随意动用该校的账外资金组织公款旅游,最近被检方起诉,这所学校以“择校费”形式收入的账外资金超过1亿元,王翠娟等人花费的57万元公款只是该校账外资金的0.5%左右。
在不少高校,不光是大楼越来越气派,高校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早已不只是“小康”。厦门大学教授谢泳,曾坦言十几年前就有去大学从教的机会,只是那个时候在山西编杂志的他,发现大学教师的收入还不如编辑,当时常有大学教师想调来编辑部。今非昔比,在大学谋一教职,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这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学不穷了。
2007年,官方与民间都纪念一所“逝去的大学”——西南联大,从诸多回忆和评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教育需要解决的,绝不只是一个加大投入的问题。
要说艰难困苦,西南联大大概是空前绝后的。但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苦办学环境中,西南联大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培养了真正的大师。原因就在西南联大恪守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大学精神。
这也就不难理解有钱未必万能。西南联大毕业生、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直言:为什么政府这几年给北大、清华每年各拨款6亿人民币,还做不出成绩来?他认为,必须仔细去问问原因,不是每年6亿元,3年就可以解决的。
当国家已经并将进一步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教育事业的时候,“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否就此破题?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国家越是加大投入,教育恐怕越要收获惭愧。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钱”之后,如果育人的理念不改,体制机制不变,学校与不良世风不能“绝缘”甚至同流合污,人民恐怕要更不满意——“穷”,不能再做挡箭牌了。
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学生同享“免费新政”,与教育公平的理想又近一步,但更意味着新的责任、新的考验。刚刚公布的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除了“保护学生安全”,“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列入师德规范,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要求,其实主要的不应由教师承担,更应由中国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承担。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8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