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不应算计世界第一
- 时间:2008-11-14 15:13
编者按中美关系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奥巴马上任后,中美关系的挑战有哪些?台海问题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吗?如何评价中美建交以来的30年?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本报邀请了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包道格(Douglas H. Paal),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卜睿哲(Richard C. Bush III),美国华盛顿亚洲顾问集团总裁、美国副总统切尼的前任中国事务助理叶望辉(Stephen Yates)等三位美国前任高官,请他们就此做了回答。
美国对华政策将有何变化?
卜睿哲:一些人认为,美国新总统就任后总会调整对华政策,比如,克林顿和小布什。其实并非都如此。老布什上任初期就延续了里根的对华政策。如果约翰-克里2004年赢得大选的话,我相信,他也会延续小布什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所以,新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还是要看中美之间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比如,小布什上任初期,遇上了南海撞机事件和“9-11事件”。谁都无法预测这些突发事件。从过去一年的迹象看,奥巴马还没有显示出与小布什政府不同的对华主张。中美两国共同要应对的是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叶望辉:当前,整个美国已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期。奥巴马赢了大选,依然没有人能确定,下一届政府能够用怎样的手段度过现在的经济困难期。同样,也没有人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够真正解决伊朗、朝鲜核问题、美国国内的减税、医保政策。美国的这种不确定和困惑同样会影响到中美关系。中美不是处在危险的时刻,但是,却存在某种政治性的张力。明年中国经济会放缓到什么程度、中国人怎样理解美国的对华理念、美国又该如何应对,等等,美国人都很困惑。这些都是中美之间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如果能够顺利度过,才算得上是某些人所称的“转型期”。
包道格:美国人认为布什政府在一些地区的政策很糟糕,但是,新一届政府将会看到的是,美国和亚洲的关系普遍来说都不错,包括中美关系。遗憾的是,过去7年,美国一直全神贯注于恐怖主义,很少去考虑亚洲伙伴的真实变化。在这一点上,下届美国政府可能会更倾向于考虑,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崛起对该地区的权力结构的影响。所以,我曾经向下届政府建议,一定要挑选一个高层的“亚洲通”进入政府,在国务卿、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顾问这三个重要职位上,需要有一个具有亚洲经验的人。第二,亚洲太分化,相互之间关系太复杂,应该避免根据共同价值观或者民主观等标准去诱惑亚洲各国。第三,美国的下届总统应该着重、清楚并尽早地告诉中国,希望中国在国际体系里扮演“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
台海还是中美核心的问题吗?
卜睿哲:你可以看到,当前台海事务中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发生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而是发生在北京和台北之间。两岸之间呈现了诸多稳定化的趋势,不像过去那样时常出现一些紧张的势头。北京可能还无法理解台湾领导人马英九面对的岛内压力。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两岸已从过去十五年的交往中得到一些启示,知道必须抓住今天的战略机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另外,两岸都需要认识到,重新交往的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复杂的。当然,对于美国而言,这也并不意味着台湾在美国战略角色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依然希望维持和平状态,也不会用台湾去检验大陆的实力,但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台海的动向,因为那里有美国的利益。
包道格:经过10多年时起时落的紧张关系,海峡两岸终于在今年初开始降温。未来四年或八年,台海都不会成为热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要在这一地区撤出。台海问题是政治性的,在美国看来,就是在不牺牲台湾的自治和民主制度的同时,出台和推动一些政策,使海峡两岸都受益,所以,美国应该支持海峡两岸合理性调停的努力。
叶望辉:事实上,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不是台湾是否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居核心地位,而是经济危机、能源安全等问题。当前,台湾的角色与冷战时期是不一样的。北京、华盛顿都已改变了先前的思路,但是,台北改变了吗?尽管大陆、台湾和美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非常明显,但是,在三角关系上并不稳定。北京反对美国对台军售,但是,对美国而言,任何军售都改变不了北京方面军事行为的不确定性。美国试图寻找新的平稳关系。
如何评价中美关系的30年?
卜睿哲:回顾30年来的中美关系,我们可以察觉到一种很强大的观念力量。因为美国是一个政治认同非常强烈的国家,某些观念与政治利益联系得非常紧密。对于中国,这种观念的力量同样明显。所以,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比如,1989年前,争论的主要结果是中国开放政策的发展前景很好。1989年后的争论是,中国到底会变成怎样的国家?这种争论现在还是没有结束,也很难结束。当前,美国还是不敢100%确定,中国到底会成为怎样的大国?但有两点比较确定:一是中美的共同威胁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二是尽管中美曾出现不少困难时期,但是,中美正步入一个新时代。比如,台海关系正往积极方面发展;中美双边关系不再恶化;中国实力不断上升,能与美国合作共同应对各类挑战,并致力于全球合作、稳定与繁荣。逐渐地,美国已经认识到了,即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由中国决定。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对美国是有利的。
包道格:尽管中美两国的体制、价值观和兴趣都不一样,但是,过去30年,美国的七届政府都采取了各种建设性的、交往与合作形式的对华政策。克林顿政府早期曾出现短暂的理解偏差,后来也曾出现过激烈的人权和贸易摩擦,但是,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都结束了,美国也把想达到的目标暂时延后了。从外部状况来说,两国交往原因也在变化,过去是面对苏联的共同威胁,现在是共同面对各类全球事务。现在,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设法推动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中国当前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责任问题上,理应取消八国集团(G8),而邀请中国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
叶望辉:3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做许多大事,尤其对于中美两个大国而言。所以,中美相处得不错,中国发展得很好,这些都理应完成的。但是,如果问下一个3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还会继续过去那样的游戏规则吗?还会如此务实地发展吗?我确信中美关系还会发展,但有可能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两国关系越来越难处理。这并不仅仅指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更是说中美不会再有冲突或战争,但也不可能纯粹合作。看看现在的美欧关系就知道,中美未来必须在一个个具体问题上克服困难。
如果中国是世界第一?
卜睿哲:有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在一次交流中,在场二十多名美国学生一致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他问我怎么看?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第一,没有人可以定义怎样才是第一?是GDP,还是人均GDP?是军事实力,还是社会技术水平,或是得了多少诺贝尔奖?中国还没有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每年都有。所以,我想,一方面,中国有世界级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中国不一定要如此关注于某个只有数字意义上的领域。即使中国GDP是世界第一,也还会存在着一些穷人。另外,中国GDP基数越来越大,要维持每年9%-12%的增长率必然会越来越难,速度势必会降下来。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如此关注于GDP世界第一,一些美国人就会非常害怕,尽管那些人的看法非常愚蠢。所以,在我看来,“世界第一”,不是中美之间要算计的,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中美两国如何合作、共同影响世界。美国则需要重建国家战略。
叶望辉:其实,我不怕中国是“世界第一”。那20多名学生谈到的“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也并不代表他们害怕中国,我估计,他们只是想说未来中美可能有更多的竞争性。这让我想起1992年克林顿竞选时曾说的话。他说,美国应该更多地向德国和日本学习。现在,15年过去了,没有人承认美国完全衰弱了。这并不是说美国与德日两国产生了零和的竞争,而是说国际社会的竞争文化变了。现在的中印就像是当初的德日。未来会怎样,没有人知道,但是,无论是哪个国家,关键还在于如何解决本国内部的问题。在本国问题上,中美都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是当前中美关系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现状。
包道格: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过去的30年只有经济发展,是对美国模式的挑战,并将之总结为“北京共识”。事实上,所谓“北京共识”并不是一种模式,可能这种现象在朝鲜、新加坡或二战结束初期的日本出现过,但并不代表着普适的标准。金融危机也不代表美国模式的终结。事实上,现在要面对的并不是模式之争,而是如何确定一种国际标准,共同应对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全球性的挑战。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 栀子花
日期: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