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国内企业为什么很少捐赠

时间:2008-08-19 15:58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说,99%的国内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因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

    企业如此之多,而参加捐赠的却如此之少。其结果就是我国慈善机构规模小,且多是官办。该专家披露的数字是,国内现有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仅占到国内GDP的0.1%。政府基本不得不独自承担赈灾救济等慈善事业。

    该专家解释说,原因之一是,我国对企业捐赠几乎没有税收优惠。笔者知道,据2003年9月23日的红头文件“财税(2003)204号”,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规定,我国企业和个人,只有向孙冶方基金会和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等五家学术和慈善基金会捐赠,才可以将所得税在税前扣除。

    美国的慈善事业非常发达。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制定了税务优惠政策。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保健及社会服务之类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享有免税权。捐款个人和企业享有税务优惠。假定捐款100美元,而不捐赠时该款原来应纳30美元,那么当事人实际只捐款70美元。企业家捐款设立基金会,可用自己名字命名,定向于自己有兴趣的事业。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影响力不够,要发展民间组织。第三原因是善款是否做到善用人们还有担心。只要看陕西福财舞弊大案和体彩公司丑闻,人们怎么能有信任感,难怪都希望将捐助直接给受助人。这确实是阻碍捐赠的重要因素。

    国人并非不愿意捐助,中国企业也不是不肯捐助。正相反。许多公益事业如希望工程,烛光工程等以及天灾人祸时,政府和灾区人民发出呼吁,个人和企业的善款和物资马上会用到急需的地方和民众身上。遭遇灾难党员匿名交大额党费,单位内外的捐助等非常多。南亚海啸,国人和企业的捐款和捐物就上了亿,还有义务人员赶往受灾国家。最近有11位民营企业家上了福布斯慈善家排行榜。倒是中国演艺明星,总体上相比香港和海外的明星大多数无公益心,很少参加义演。即使参加,也是背后拿到了钱才肯上台的。

    事实上,除这三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中国企业不愿意捐赠。那就是中央长期来三令五申要杜绝而难以根绝的打秋风。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198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国发〔1982〕133号);1983年国务院、中纪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坚决制止乱涨生产资料价格和向建设单位乱摊派费用的紧急通知》(国发〔1983〕104号)等红头文件,原因就是企业被摊派后负担沉重,影响经济发展和职工利益。锦州市168个企业,1984年支付各种摊派款共524万元,占这些企业留利总额的9.5%。常德市28个局级部门中,有21个部门向企业摊派财物。直到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2003年,南京等地方政府还有红头文件,禁止向企业摊派会议经费和乱罚款,说明问题还是存在的。

    以往政企不分时摊派还有点理由,随着所有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减少审批而寻租的可能减少,政府部门向企业乱摊派的理由也在减少。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很吃力,如果乱摊派还增加了负担,加重了成本,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就被削弱。本可以捐的钱已经被弄走了,企业哪里还有钱可捐呢?

                                               来源:中评网

                                               作者:邹蓝
                                               日期:2005-12-13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