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选调生制度是否该终止?

时间:2008-05-31 21:17

     前一段时间,看到部分同志谈论选调生制度,我觉得都说得很有道理,我很佩服大家。其中,有个别同志提到“选调生制度应该终止”,我却不敢苟同。在我了解选调生的某一侧面的现实后,个人曾一度强烈希望终止这种制度;但至今我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选调生制度终止的现实。
  在我讨论选调生制度是否该终止之前,曾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选调生。因为不搞清楚什么是选调生,就无从将它同“公务员”及“后备干部”等概念相比较。
  《四川省选调生工作暂行办法》(川组通[2004]61号)中定义:“选调生”是指省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并主要分配到基层工作,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的应届优秀毕业生。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是培养基层党政领导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中办发[2003]30号)中提到了“后备干部”,但没有对“后备干部”作出明确定义。但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后备干部”相当广泛,既涉及党政机关、群团,还包括企事业等。因此我个人认为,后备干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凡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都可成为“后备干部”。
  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选调生是公务员;后备干部中一部分是公务员,另一部分可能不是公务员(狭义上的后备干部可能都是公务员);选调生中有一部分是后备干部。也就是说:选调生包含于公务员,公务员、选调生、后备干部三者有交集。如下图:
  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可以追溯到1965年。当年6月,高教部党委根据刘少奇同志建议,就分配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问题,向中央写了报告,党中央非常重视,及时批转各地研究执行。但这项工作“文革”开始后中断了。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百废待兴,各种人才极度匮乏,各行各业都急需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且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为了满足新时期党的任务和改革开放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选调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当时的提法是,要造就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的“第三梯队”。
  正如有的同志所说,选调生制度确立之初确实有大学生相对较少的现实,充实基层、充实干部队伍、提高干部队伍文化素质也确实是选调的因素之一。但这些并不是事实的全部,选调生也并不是所谓“高等教育不够发达时期的产物”。选调制度的确立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要造就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的“第三梯队”。用某些人的话就是“为我们共产党培养誓死效忠于党的‘嫡系部队’,将之作为我们党的后备力量。它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从源头抓起,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它对于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所以,将选调制度提高到我们党执政的重要战略意义,才是确立这项制度的初衷。选调生制度不是该不该终止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的问题,是如何将选调生工作开展得更好的问题。为确保我党后继有人,选调生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来源:乌有之乡 
                                                                                      2007-08-10
                                                                                  作者:北冥有鱼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