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试析中国精英丧失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时间:2008-05-31 21:26

      当前中国社会精英与平民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不管是风靡网络的“摩的司机与人大研究生的论战”,还是“厦门大学的高尔夫球风波”以及“清华包机”事件,这些涉及精英的言行都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嘲弄。为什么一提到精英,人们就如此反感呢?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精英们社会责任感的丧失是其主要原因。精英作为杰出人物,他们比普通社会成员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大的话语权、影响力,因此他们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看看目前中国社会的精英们,一些政府官员腐败堕落,许多富人们一掷千金却无半点公益之心。中国社会长期不公正、不和谐地发展,却少有影响决策的知识分子站出来为广大底层人们说话。这些精英们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使人们的反精英情绪日益浓厚。为什么中国缺乏具有平民意识的精英呢?为什么中国精英普遍丧失责任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中国精英的形成机制决定了与平民的脱节
  我们以掌握社会三大主要资源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为例来分析他们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各级政府官员掌控了国家的政治资源。根据宪法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负责人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实际上官员实行任命制。各级官员为了自身的仕途,实际上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民众负责。没有有效的民众参与选举、监督、罢免机制是造成中国政治精英与平民脱节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制造了许多超级富豪,他们占有着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一些富豪其财富并非来自勤劳致富。就如某些学者分析的,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中,是不可能在几年时间内靠勤劳和智慧产生亿万富翁的。那么这些超级富豪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国有企业改制由于缺乏公正透明的机制,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从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亿万富翁;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从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同时并存的局面,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导致了大量的寻租活动,使他们聚敛了大量的非法财富。由此可见,一些中国经济精英们的巨额财富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特权,来自非法,是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样的经济精英怎会有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知识精英来源于知识分子阶层。知识精英掌握着公共话语权,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本应是最有良知和道义的阶层。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一些知识精英已经被异化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们不惜损害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某些利益集团摇旗呐喊。现在的社会格局是权力精英、资本精英和知识精英结成一个很牢固的同盟,他们之间的利益交换以及共同垄断资源分配,导致了精英集团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对立。知识与资本、权力相勾结,必然会丧失它的独立性,丧失学术的尊严。同时,这样的知识精英也丧失了良知,丧失了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忽视精英教育
  精英当然不完全是靠上大学就能培养出来,他们的很多才能是在社会中历练出来的。不过,适当的大学教育有利于他们做好道德与知识上的准备。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普及教育,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一条标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首次突破了15%。许多学者以此为分界线认为2002年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2002年以后转为了大众化教育。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多少来判断是否为精英教育。除了人数的控制,精英教育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为了培养工业化进程所急需的专业人才,我国开始学习苏联教育模式——重视专业培养,发展单科人才。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造就的只能是专业化人才而不是社会精英。90年代的教育改革,打破了大学为行业培养的格局,通识教育重新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内,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大学通识教育的进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2000年以后,随着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各个高校纷纷按照市场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大学教育被市场化,我国的精英教育再一次受阻。因此,纵观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以专业化、职业化教育为主,忽视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塑,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由此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社会抱负、缺少社会责任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及社会观念误导了人们对精英的认识
  改革开放初期,为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口号。学者李春玲在《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这本书中通过调查发现,75.6%的人认为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大部分人认为,有能力的人应该获得高收入,没能力的人只能忍受低收入。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口号已深入人心,平均主义原则已经被市场竞争原则和能力主义原则所取代,当然,这对提高效率,促进经济飞速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让人们特别是精英们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有能力者会挣钱者就是精英,而忽视了精英的一个基本要素:具有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进步。在“摩的司机与人大研究生的论战”中,人大研究生的评论足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精英们的心态。他说:“一个人,如果堕落到让别人、让社会、让政府和国家来为自己不争气的命运买单的话,那你就不配活着!”这位以精英自居的名牌大学研究生根本不懂何为精英,何为精英的真正价值。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些自然法则不能简单地运用于人类社会。应该说,现代社会承认人与人素质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必须被转化成法权上的平等。这种转化需要因才智出众而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精英来促成,而精英们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精英的最高价值所在。
  
  四、转型时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信仰的缺失也导致了精英责任感的丧失
  任何社会都要有一种核心价值和道德规范。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历史的发展以及执政党的思想高压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统一的核心价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成为大多数人们的信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基本上只存在一种思想的局面被打破了。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一场革命,打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禁锢。尽管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仍然是社会的权威思想,但意识形态的高压政策在逐渐破除,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历来没有宗教信仰,人们的思想领域开始出现真空。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趋利性的导向下,拜金主义盛行,人们的道德意识沦丧。尽管,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抓得的确不够有力。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等特征日益明显。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许多现象,尽管官方仍将它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实际上已经瓦解。而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也没跟上,这就导致了人们信仰的缺失。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价值判断,失去了价值追求。所谓的精英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无从谈起。
  精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民族的希望。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他们的品质决定着社会的品质。我们应高度重视我国精英问题,不能仅靠少数学者呼吁有平民意识的精英,要切实从产生问题的制度、精神等层面上加以解决。只有精英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4期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