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环球时报:中国成长别总担心陷阱阴谋

时间:2008-06-01 21:57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有一个词值得我们特别回味、反思,那就是:开放。实行对外开放,要突破两种限制,一是国界的限制,不让地理意义上、政治意义上的国界成为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障碍。而对于国民来说,则要突破心界的限制,不让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成为中外相互理解、平等交流的障碍。
  当前中国,在国界开放上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了,但在心界开放上,笔者以为却还做得不够。前一段时间曾比较流行“外资阴谋论”。这种阴谋论认为,外资有意地操纵中国股市、掏空中国民族工业,甚至将对外资的批判上升到西方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政治高度。
  笔者相信,一些外资可能确实利用中国股市的缺陷用不光彩的手段赚了大钱,也有外企特意收购中国民族品牌,以达到更多、更持久占领市场的目的。但是,只要这一切是在中国的土地与法律范围内发生,就表明问题的症结是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给外资钻了空子。正确的心态应该是首先反省自身,改正不足,而不是卸责于外部。

  由于在1840年以后的一百年里,中国从帝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人在较长时期内都普遍以一种屈辱中多少夹杂着激愤与自卑的心态来看世界,常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目前,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强大,但受害者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除干净。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对外部动态过分敏感,动辄上纲上线,把对外交往中的摩擦上升到“阴谋论”的高度上。
  更有甚者,不仅推崇“外资阴谋论”,就连外界对中国的一些报道和评论,也被一些人视作“外国媒体阴谋论”。对于外界的赞扬之声,有人说这是外界在“捧杀”中国,是一个“阴谋”。通过多说中国的好话,让中国人飘飘然起来,以使中国停步不前,或是强迫中国承担一些和中国能力不匹配的国际责任。事实上,这种想法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了。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听到了外界的几句好话而改变根本的国内外政策,中国当然也不会。
  而对于建议和批评之声,有些人则更加警惕,认为外界是在故意“抹黑”中国,或是“误导”中国。但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持续保持高速度态势,但在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还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未来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反之,西方国家在各方面都进入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制度的建构、调整方面已相当成熟,它们的一些经验与观念(不只是管理或技术层面,如对环境、劳工的保护)确实代表着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受目前发展阶段的局限,我们的理论准备往往还相对薄弱,对于很多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法,甚至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一些批评的声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完全安全的,甚至可以说“陷阱”密布。然而,中国要发展,要崛起,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在开放中学习。我们不能因为“陷阱”的存在止步不前,也不能奢望识破每一个“阴谋”。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失败之后,认真总结经验,让学费没有白交,这就可以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成绩了。

                              来源:环球网

                              作者:李开盛
                              日期:2008-02-21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