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农民真的很苦吗?

时间:2008-06-02 08:49

 

   

    李昌平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震憾了全社会。李昌平在江汉平原长期担任乡镇领导,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我在江汉平原一个普通的村子生活过15年,后来外出读书、工作十几年。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利用寒暑假对家乡进行调查,开始关注农村的变化。当今的农村与十几年前的农村相比,静悄悄地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巨变。
  农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早些年我在家的时候,农民都是烧稻草。现在还烧稻草的农民已经不多了,多数农民烧煤或者用煤气。以前农民都是用铁锅煮饭,现在农民同城市的人一样,用高压锅、电饭锅蒸饭。因为自家种的蔬菜不够吃,又买不起新鲜蔬菜,老一代的农村妇女都会腌咸菜。现在年轻一代的媳妇有很多已经不会腌咸菜。自家蔬菜种的蔬菜不够吃时,她们就去买。绝大多数农民已告别了土房子,住上了楼房。电视、电话也基本普及。这在十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有些农民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已经实现了。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十几年前我在家的时候,每到暑期“双抢”季节,农民既要割谷,又要赶时间栽秧,加之天气炎热,非常辛苦。今年回去,我发现农民不象以前那样忙,也不象以前那样辛苦。以前我只是在小学教科书的插图上看到过收割机。今年回去,我意外地发现农民开始使用收割机。村里有一位农民花四万五千元买了一台收割机,帮助农民割谷。用收割机割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民不用头顶烈日用镰刀割,也不用把稻穗挑回家。收割机边割边打,打完之后,谷挑回家,打过的稻草用火烧掉,然后肥田。十几年前,农民都是用牛耕田。耕牛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每家养一头或与别人共养一头耕牛。现在很少有人用牛耕田,多数人都是用机器耕田。所以现在养牛的人也少了。以前抽水灌溉农田时候,有的农民抽水要经过其他农民的田。因为过水,村民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现在农民如果自己的田要抽水,不经过其他村民的田,农民用小型抽水机将水从水渠直接引灌到自己的田里。现在农民只差栽秧机。如果农民买了栽秧机,水稻生产就差不多可以实现机械化。
  农民工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催生了农村人口城市化。我请熟知当地情况的邻居估算一下我们邻近二个自然村的劳动力有多少外出打工,一算走了一半。我又请村委员会主任统计一下整个行政村劳动力外出了多少。他掐着指头一算,全村的劳动力有一半外出打工。这个数字同我在城市里的感觉是差不多的。我们大学门口有一个大型菜场,我经常去买菜。一回生,二回熟,我就同卖菜的混熟了。我大致了解了一下,这个菜场卖菜的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有的进城打工十多年了,有的三五年,少的也有一二年。一般都是两口子卖菜,租房子住。他们的小孩有的随父母一起在城市读书,有的放在农村读书。放在农村读书是因为在城市读书要交借读费。再看看城市的建筑工地,建筑工地除坐办公室的和技术人员不是农民外,其余都是农民。城市里大小餐厅、酒店的服务员绝大多数是从农村来的。除了这些,在沿海一带打工的农民有多少,没人能说出一个准确数字。由于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实际人口已大大减少。这里所说的农村实际人口指实际上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不包括从统计上讲户口在农村,而常年不在农村生活的人口。
  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尽管不高,但是农民盖新房、购家电、娶媳妇、添嫁妆还是靠打工。尽管前几年农民负担比较重,但是农村还是在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还是在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打工者。
  农民进城,是大势所趋,这在我的家乡已初见端倪。我家所在的自然村,由于有些家的主人常年在外,我们孩提时代曾经追逐打闹过的稻场如今已经是杂草丛生,有的长得有半人高了。以前每逢春节,村民们迎来送往,周围充满着节日的气氛。如今尽管人们同以往一样贴对联、放炮,但是由于村里人丁减少,春节已显得冷轻了很多。有很多农民整家外出,有的出去多则十多年,少则三、五年。他们在农村盖了新房,有的每年春节回来住几天,有的春节都不回来了。这些打工者的身份是农民,但是常年生活在城市。城市解决了庞大的打工队伍的衣、食、住、行。这些人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这也许是人为界定的。再过十年,这部分人已经在城市生活惯了,还会回家乡去吗?城市还能缺少人这部分人吗?我可以大胆地说,这是转型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我们正处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前夜。
  城乡一体化初具雏形。我从武汉坐车回家需要3个小时左右,沿路经过不少集镇。穿过集镇的公路两边,小楼房鳞次栉比。从集镇到我家步行约要15分钟。十几年前我在家里读书时,当时从集镇回家的路两边只是稀疏地种着一些树。现在路两边已盖满了新房。住在路两边的是当地以前的农民。现在他们把房子盖在路两边,就变成了城里人。非常有趣的是,农村离城镇的距离只有二百米。路两边的新房盖到离农村约二百米处就不盖了。因为房子再往前盖就是农村了,没有城镇便利的条件了。集镇通往四周的道路两边的情形和我前面描述的都差不多。
  也许离城乡一条化只有二百米的距离了。
  这是我观察家乡变化的感受。我的家乡的变化应该说在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过去相比,农民的生活质量已大大提高。当今农民不是缺衣少食,而是生活不富裕。如果说农民苦,这是同城市相比而言。农民的生活水平同城市居民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有权利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
  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村矛盾大为缓解。本届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农村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化解乡村债务、提高农民收入等等。我认为农村面临两个最大的问题:
  一是教育问题。为什么会有农民问题?不仅因为农民收入低,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假使农民能够接受较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劳动者的素质较高,就不会有农民问题。那就和城市一样是就业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都有就业问题。
  我的家乡以优秀的高考成绩闻名全国,但是我看到很多中小学生辍学,令人痛心。我侄儿子是木匠,他带了三个小徒弟。这三个小男孩初中都没上完。我的一些亲戚多数也没有读完初中。村里能把初中读完的也不多。我有一位亲戚在当地中学当过校长,他向我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中途辍学:
  1、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厌学情绪严重,认为总是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不如早点去学门手艺或出去打工赚点钱。
  2、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作崇。中途辍学的青少年中,女孩占相当比例。很多农民都认为,女孩子是别家的人,读那么多书,没用,能识两个字就行了。
  3、有些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学费,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
  中小学生辍学由于前两条原因造成的居多。
  我问过当中学校长的亲戚,国家每年都要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检查,你们怎么通过检查。他说,想办法造假来哄骗检查人员。
  我所在的大学校园里有一家蒸馒头卖的店子。店主雇用的店员都是一张张看上去非常稚嫩的面孔。我忍不住问他(她)们,多大年纪,初中毕业没有。无一例外,初中没毕业。象这种初中没毕业,匆匆加入打工队伍的童工全国知多少,是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农村缺乏合格的教师。我曾经就读过的初级中学,十几年过去了,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英语教师。除了重点中学外,一般的镇办高中,很多年没有一个本科生愿意到那里去工作。
  我们的近邻韩国,战后不管是文官执政还是军人执政,都重视教育。日本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除了美国的扶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治维新以后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的国民。农村人口不接受较好的九年义务教育,就不能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不改善,就不能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素质。不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就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城市能不能接纳来自农村的人口,不仅取决于城市的容纳能力,更取决于进城农村人口自身的文化素质。
  客观地说,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发展迅速。中小学的校舍都盖得很漂亮。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在农村地区是比较高的,社会也更加尊重中小学教师。农村教育关键是各级政府要树立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义务教育法》,制止中小学生流失,改革面向高考的淘汰教育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改革教学内容,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设者。
  二是农村基层政治体制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的问题有些需要国家调整宏观政策,有些并不需要花很多钱,需要的是改革和调整农村基层政治体制,尤其是乡镇。
  现在关于乡镇改革,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主张加强乡镇,一种是主张将乡镇改成乡公所,成为县的直接派出机构,将“七站八所”改推向市场。主张将乡镇改成乡公所的理由是乡镇机构人太多了,农民养不起。
  我赞成保留乡镇。原因:
  ⑴造成乡镇人员膨胀不是乡镇本身的问题。诚然,现在乡镇机构人员确实多了。在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工商业不发达,就业渠道少。每年毕业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拥有特权的人,如乡镇干部的子弟、亲属除了进乡镇机关,能到哪里去?乡镇人员多了,不是把乡镇改成乡公所就能解决的问题。
  ⑵在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发展要适度介入。如果将“七站八所”推向市场,那些非赢利性的公益事业由谁来做?
  中国历史上皇权不下县,县以下是乡绅自治。这样一是节约管理成本,二是因为在农业时代,小农分散,彼此隔绝,相互不受影响。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没有人能游离于市场之外。在市场经济面前,个体农民显得太弱小了。中国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传统,现在需要党和政府适度介入,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村大量的公益事业,如兴修水利、道路建设、兴办教育、医疗服务、环境保护等等,需要政府出面来发动和组织农民。这些年,农民的负担上去了,但是农村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中小学生辍学等社会问题,却无人问津。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成功地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和支援革命。现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要把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民心目当中还是享有权威的。只要按照十六大精神,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就会增强在农民中的号召力,能够领导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调研世界

                                          作者:黄凯斌
                                          日期:2004年第12期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