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招呼”之类必须“零容忍”
- 时间:2008-06-06 15:17
某些潜规则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散性,稍被纵容,就会成为一种人人都去适应的规则。
6月3日《新京报》报道,近日,一份“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人民警察笔试、面试总成绩排名”的名单在网上热传,名单中不仅有考生成绩,还附有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有谁打过招呼等信息。
有网友称,此为“公务员考试有黑幕”的证明。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则表示,这是由于个别工作人员失误,误将记录一些要求查询、了解考生情况的工作台账上传了出去。
难得一见的“失误“,让人大开眼界。146名考生的名单中就有61名考生有“备注”,足见此类招呼、条子之流行。以往光听说过此类招考有“裸考”与“套救生圈考”之别,今日仰仗人家的“失误”,也算是若隐若现地见识了一回。
“其实打招呼不代表这个考生就不优秀,别人都打招呼,成绩好、素质高的也怕被挤掉,所以也都会找熟人去打招呼。”“只要后期的操作还是按要求来,考试应该还是公平公正的。”两位参与“打招呼”领导的话值得警惕。就是说,很多人是担忧自己因别人打招呼而自己没有,从而被“不公平对待”,才想到找关系、说句话。可见,某些潜规则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扩散性,稍被纵容,就会成为一种人人都去适应的规则。
中国一向是个人情社会,坦率地讲,指望所有参加考试的人不去托人找关系、所有掌权者都不去打招呼,几乎等于天方夜谭,所以,现实的要害是:怎么才能让这种招呼派不上用场,起不到作用?表面看来,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约束性的规定,也有了很多程序性的设置,但还是难以避免这类“打招呼”的出现。所以,必须从更根本的角度,来审视此类不公平的土壤与根源。
往根子上看,一些地方招考公务员时“打招呼”可以大行其道,首先是因为招考没有让独立的第三方来主导,而是由用人部门过多地参与或主导。看看这次打招呼的,还是以广东监狱管理局系统领导为主的嘛。其次,问题出在我们社会整体对于“打招呼”这类行为缺乏“零容忍”的姿态。“备注”名单上了网,多大的笑话与丑闻,相关人员也只是一句“那不过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失误”便搪塞过去;对有备注的61个考生全部录取进入体检阶段,人家也只是一句“如果因此怀疑考试是否公正的话,那只是部分人片面的看法”而已。或许,正是所有参与招考人员习以为常的姿态与保守秘密的默契,才加重了打招呼者的有恃无恐。
必须对这个偶然的露馅做出深刻的解剖,给一个严肃的处理,还给那些没有“备注”的考生一个起码的公平感。如果一句“失误”,一句“网民误解”便让此等丑闻就此打住,只能是对“潜规则”的再一次纵容。
来源:齐鲁晚报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