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讲中国精神 少论模式优劣
- 时间:2008-06-06 15:34
过去半个月恐怕是西方舆论对中国最怀有善意的时刻了。一些平时对华苛刻的西方媒体,大多一改往日不太友好的态度,许多对华存有偏见的人士,也纷纷抱以正面的评价。笔者每天都接到不少欧美朋友的电话,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参差不齐。但是,无论持有怎样的价值观,他们都在真诚地关心着地震后中国的状况。这多多少少有些像我们所希望的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那种理想的状态。
有人说,这是因为世界对中国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抱以巨大的同情;也有人说,这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政府的救援速度表示由衷的惊叹。这些都不够全面。为什么世界上多数报刊都是大篇幅地赞扬中国人民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才是最引人注目,最值得称道的。正是在这次救灾中,中国人民真实地表现出来的善良、同情、团结和坚毅的“中国精神”,感染了整个西方。
这对我们应该如何总结中国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些年来,一些西方学者用西方的理论做依据,苦苦总结中国模式,希望能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找出一个理论依据,并期望把这些理论与西方已存在的、固有的理论相比较。还有一些中国学者,也这样跟随西方思想者做总结,期望由此而减少西方对中国的不确定感和猜忌。但是,这场大地震之后西方对中国的关注,却提醒了我们,也许,真正值得总结的中国精神,不是在这些理论之中,而是在这些理论之外。
可以想像,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许多西方舆论像过去那样恢复对华的不公正看法。但是,从这次灾后中国人的表现看,要想让西方脱掉有色眼镜来看中国,除了要更快地发布有关中国的信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加大中西方各个层次的交往外,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掘这种不朽的、让世界惊叹的、已经在中国实践了数千年的、带有普世价值式的“中国精神”,并充分向世界展现这种精神。这种展现不仅是用精炼的抽象语言,也不仅局限于中国光鲜的一面,而是用具体的、形象的事例告诉世界真实的中国:中国自然灾害频繁,有些地方经济落后,中国有时也很脆弱,但中国人善良、勇敢、团结、聪明、仁爱、坚忍不拔……,这远比只从理论上总结更有可行性,也更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某些西方媒体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德国《明星》杂志近几期连载了用历史追溯的方式,介绍中国保持几千年发展的源泉。有德国朋友告诉笔者,《明星》杂志的这个举动是有深刻含义的,“他们正在扩大认识中国的时间维度,以期重新破解中国成功的密码。”
由此看来,要让西方增加对中国的客观、真实的认识,最好还是少从西方理论的角度谈什么“中国模式”,那只能掉入西方人的逻辑陷阱里,陷入模式的孰优孰劣之争。如果我们能够多讲讲中国精神,绕开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争论,既可以抛开冷战思维带给我们的困惑,也能使我们摆脱凡事都分“东方”与“西方”的简单分类的约束,使人们站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高度、从横向来观察中国,观察中国近几十年来的深刻变革。“中国精神”能够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人民从中悟出对自己民族发展有启迪意义的东西,能够让世界更加充分地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民,理解中国的发展。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刘志勤
日期:200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