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络“情绪”与“主流”精英的伪民主

时间:2008-05-31 20:09

     某大腕精英发出“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高论后,在网上遭遇一片嘘声,说是“失语大众”的一次网络“全民公决”,不算过分。然而,话语的声音不在言者众寡,你人再多,如果没有话语权,也只好自说自话,霸权者依然在“不争论”中放声高唱“新自由”进行曲。  
    以上感受是我近日的读报心得:  
    一是《新华文摘》06.10“新华观察”栏目郑重其事地编发了皇甫平先生在网上广受质疑的大作,并随发《专访周瑞金:再谈“改革不可动摇”》。
    二是《解放日报.报刊文摘》06.6.28转《人民论坛》06.6署名文章:《网络民意该不该影响决策》。
    有几点顿悟:
    其一,“民主”喊得越响者,干起事来越是“霸道”。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叫做“民主”。——谁叫你是弱势!对于弱势,主子和奴才行的都是“民主”牌的霸道。 “我不同于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反驳的权利”——但从MBO“卖光”开始,中国的大众的一系列反思、质疑、驳难,上上下下,海内海外,都已经不能无视其存在了,然而,这些关乎中国大众生存的大事与“实事”,却只能到“虚拟空间”中寻觅。而在他们垄断的“多元”而又“民主”的媒体上,却只允许他们自己的“一元”存在。——美国牌的“民主”就是如此! 
    其二,仍是这种民主的虚伪性 。 
    高论曰:“对网络上情绪性意见,应作一分为二分析”,“政府在搜集网络民意的时候,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由于网络具有导读虚拟特征,所以,在分析网络意见的时候,必须认真鉴别。有些情况下看似群情激愤,其实是少数人在暗中操纵。……如果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政府有关部门完全可以依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听取代表的意见,或者通过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辩论会的方式……对网络上反映出的情绪化的意见,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高论貌似客观,其实他们掩盖了一个最大的前提:大众失语——不然怎么叫“弱势”呢——他们的诉求何以表达?
    顾雏军乃“深化改革”的典范,媒体一篇叫好声;科隆的“听证会”“座谈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流经济学家”一次出场费就是8万——下岗工人能够有参与发表意见的权利吗?
    刘涌案件,中国的顶级法学权威集群亮相,为沈阳头号黑老大“依法”辩护不死,“权钱黑”百姓一无所有,不借助网络鸣鸣不平能雇起“大律师”吗? 
    席卷神州的MBO,为富翁“神圣不可侵犯”的“物权法”,“运十”下马与“再为洋人打工20年”,“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与可上吉尼斯的矿难,教育产业化,“快卖卖光”……哪一件“听证”“座谈”起来,不是畅通无阻?没有网络的民意表达,结果又会如何?
    房地产的调节,中南海的“为民”举措一出台,哪一次没遭到强势霸权的阻击?媒体、舆论、座谈、听证、外资、官商勾结,十八件兵器齐上。连白领小资也无奈,只有老老实实做“房奴”的分。 
    中央的政策,符合强势阶层利益,比如WBO与“教育产业化”,可以雷厉风行,不令而行,禁而不止;不合强势阶层口味,比如治理小煤矿、环保与反腐,往往出不了中南海,或出了就打折扣走样。“科学发展观”尚且如此,弱势大众除了跳楼、上访,网络表达几乎成了唯一渠道——这就是精英所憎恶烦恼的“情绪化”!
    其三,虚伪中也能见出他们的虚弱。
    “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这话该是向“政府”说的,其实没有必要在媒体公布。“智囊”建言,不在幕府而诉诸社会,他们百分之百“言听计从”的时代也过去了。面对“科学发展”、“执政为民”、“自主创新”,他们都有种种不以为然、说不出来、但又不吐不快的难言之隐和“情绪”,因此,“网络”就成了他们情绪的发泄口。——他们讨伐的是大众的“情绪”,表达的正是自己的“情绪”。
    这烦恼的自身也告诉人们,自“郎咸平旋风”之后,中国买办精英不受任何挑战地垄断话语的时代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虽然他们依然垄断着话语权,但已经失去了道义和民意的支撑。所以他们现在之作为,已经不见当年的气壮如牛不可一世了,正如一位大腕精英所说,说起话来有时就显得有点“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因此,除了虚伪,还能见出他们的虚弱。
    古人都懂得,“防民之口,深于防川”,其实弱势大众的“情绪”源自生活,有没有“网络”,这种“情绪”都抹杀不了。要“和谐”,要“科学发展”,就得给大众一个民主的形式以表达自己的诉求。 
                                                                                 来源:乌有之乡  
                                                                                     2006-07-02
                                                                                     作者:宪之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